中国诞生前传之春秋图霸和战国争雄(下)
战国争雄
1.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大于公室,田氏一族不但掌握国政,其封逵也大于齐平公。
公元前458年,晋国四卿合谋灭范氏、中行氏。晋国六卿由此变为四卿,斗争更加激烈。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7个大国,即齐、秦、燕、楚、韩、赵、魏。除秦国在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均在函谷关以东。七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连年征战争雄,故名。后秦国兼并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2.商鞅变法
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商鞅因谋反罪而遭五马分尸、灭族之祸,但秦法未废。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3 孙膑 庞涓斗智
战国时,魏将庞滑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今山东菏泽)要隘时,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4 张仪连横(电视剧芈月传 可以去看看)
公元前329年,魏国张仪入秦,公孙衍离秦赴魏。秦国攻打魏国,夺取河东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地。
发生时间: 公元前318年 , 春秋战国时代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5 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仪与议天下,大朝五日后决定胡服改革,'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仪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位。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6 狡兔三窟
原意是指狡兔三窟才能保住性命,何况人。
讲的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位门客冯谖(读音xuan一声),为孟尝君所做的事,让孟尝君顺顺当当做了一辈子齐国宰相。
一:去收百姓的债,却偏偏烧了债款凭证,说是孟尝君赏赐给大家的,让大家万分感激。孟尝君被齐湣王革职,孟尝君无奈下回到封地薛邑,百姓在离城百里的地方迎接孟尝君,这就是冯谖为孟尝君的“一窟”。
二:后来冯谖去梁国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大臣孟尝君放逐国外,而他是个非常有才德的人。哪个诸候国任用他,哪个国家就会强盛起来。”梁惠王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请孟尝君为相。梁惠王派遣使者带一百辆车子、黄金千斤前往薛配聘请孟尝君。齐湣王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惊。他懊悔自己当初太冒失了,马上派太子的老师带上千斤黄金和花纹精美的华贵车子,以及齐湣王自己佩挂的宝剑,作为馈赠孟尝君的礼物,并写了谢罪书。“二窟”
三:孟尝君答应回朝任相,并按照冯谖的策略提出请齐潜王把先王传下来的祭祖器分给薛邑一些,在薛邑建一座宗庙。齐湣王马上答应了。此后,孟尝君当了几十年的齐国宰相,一直顺顺当当,没有受到任何祸患和危害。“三窟”
7 乐毅伐齐
由于齐湣王在位期间骄横霸道,常常欺负弱小国家,尤其是燕国对齐国很不满。燕昭王礼贤下士。燕国日渐强大。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8 屈原投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屈原一生遭遇楚怀王两次放逐,过了20多年的流浪生活,评价屈原的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燕国怀才不遇的政治家。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9 完璧归赵
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公元前283年,赵国以廉颇为上卿。廉颇大破齐师,攻取晋阳。此后廉颇为赵国掌兵数十年。
10 远交近攻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难为相,采纳了范难提出的“远交而近攻”的战略,把斗争重点放在邻近的韩、赵、魏三国。
范难因为在秦国得意,成为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认为应该清算旧账。凡从前对他有恩惠的人,即使所施的恩惠只是一顿饭,范难也重重酬谢,而对于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虽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张目性视一下,他也不放过,便要实行报复,后世称“睚眦必报”。
11 兴建都江堰
李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筑成了一座集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由鱼嘴、人字堤、飞沙堰、宝瓶口、内外金刚堤和百丈堤等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鱼嘴、飞沙壊和宝瓶口作为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是整个工程的核心。
鱼嘴,又叫“都江鱼嘴”或“分水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将岷江一分为二。西边叫岷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的正流,主要功能是排洪;东边沿山腰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主要功能是灌溉。鱼嘴的设置非常巧妙,不仅能够流引水,而且能在洪、枯水季节起调节水量的作用,这既保证了灌溉又防止了洪涝灾害。
12 纸上谈兵
赵国赵括不懂带兵致使赵军死亡达45万之多。公元前270年,秦将胡阳经上党进攻赵国阏(读音yan)与,赵将赵奢率军救阁与,大破秦军。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历时3年,以赵国大败,白起坑赵卒40万结束。
13 毛遂自荐
战国后期,公元前259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门下一个叫毛遂的人自己举荐自己同平原君一起去出国求兵。而且在谈判中,毛遂表现很勇敢和智慧。后回国被代为上宾。
14 窃符救赵
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君主不愿意,信陵君头魏王兵符调兵解救赵国之危。
15 李斯谏逐客
逐客令出台: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李斯进谏 :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掌权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了,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16 荆轲刺秦王
燕国太子丹寻找勇士刺杀秦王,而这名勇士就叫荆轲。为了接近秦王,荆轲和樊於(wu)期说他要去下次秦王,却没有说明能让秦王相信自己,由于樊於期也想杀秦王,所以直接拔剑自刎,于是荆轲带着13岁的勇士秦舞阳,一起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去见秦王,在秦国的朝堂上荆轲借燕国地图和樊於期 的人头成功靠近秦王,却在关键时候,被秦王发现,二人在朝堂上的铜柱子周围转起圈来,最终荆轲被杀,秦舞阳也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