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寻找散文 却遇见了诗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2017级表演(戏剧影视)专业

西藏本科班毕业大戏《哈姆雷特》

于2021年5月7日至5月14日

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

上海戏剧学院已有六十多年培养西藏专业戏剧艺术人才的历史,而这个班则是上戏第一个本科建制的表演系西藏班,男生14人,女生8人。

在该班的毕业大戏成功上演之际,关于西藏班教学和《哈姆雷特》创作演出的研讨会,也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在表演系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西藏班的同学们成功演绎了《哈姆雷特》,从中可以看到上海戏剧学院长期以来响应党的民族政策,开创并坚持了为少数民族培养艺术人才的优良传统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致辞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厅长晋美旺措认为,《哈姆雷特》的演出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也是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一次完美结合。学生们在上戏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也从老师们身上学到对艺术、对舞台、对观众的敬畏,上戏永远是这些孩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依托。相信把《哈姆雷特》带回拉萨后,会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厅长晋美旺措致辞 

▲ 尚长荣

▲ 杨佳

▲ 濮存昕

▲ 胡志毅

▲ 张薇

▲ 曹路生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真诚地祝愿藏族青年学子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争做有血性、有灵魂、有本事、有品格的中国戏剧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哈姆雷特》导演濮存昕,以“我是来找散文的,没有想到遇到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为西藏班执导毕业大戏,最大的目的就是提升他们,而选择《哈姆雷特》选择莎士比亚,便遇到了诗,使得语言有了思想,在丰厚的土壤里实现戏剧的艺术魅力。

▲《哈姆雷特》普通话版剧照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杨佳,作为这一届西藏班的班主任感叹,濮存昕先生以艺术名家身份走进课堂,几个月来几乎每天和西藏班同学一起吃着盒饭坚守排练场,从早到晚对学生们进行各方面的塑造,建立了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濮老师还要求学生们要多读书,且自己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学生说,他的标杆就是濮老师,因为濮老师在舞台上是用生命在演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提到,此次《哈姆雷特》是以国家通用语言和藏语两种语言演绎,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尤其是剧中将西藏的符号元素提炼出来并加以融合,非常有意义。

▲《哈姆雷特》藏语版剧照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薇就本剧的创新点予以了肯定,例如用掘墓人来作为过渡,烘托作品主题,这个设计非常巧妙。戏中戏的表演也令人震撼,使“生存还是毁灭”的意旨不断回荡。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认为,这一版的《哈姆雷特》与时俱进,非常现代,很时尚、很青春。希望西藏班同学回去之后,奉献更多的作品,大家都要为此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 陈军

▲ 罗怀臻

▲ 宫宝荣

▲ 毛时安

▲ 李健鸣

▲ 尼玛顿珠

▲ 谷好好

▲ 方立平

▲ 何雁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强调,这一版本的《哈姆雷特》要求演员演人而不是演戏,这对于演员是非常好的训练。导演风格呈现了世界级的手法和境界,有许多象征的东西在里面,让人为之感到震撼。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宫宝荣认为,这部戏有极高的难度,不仅因为其思想深邃,也在于其体量。西藏班的同学们能在舞台上、在剧场里,爆发那么强大的气场,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非常不容易。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罗怀臻表示,濮存昕导演以及各位老师通过这部剧,为西藏班毕业生们种植了初心,这个初心就是人生的起点、职业的起点、艺术的起点、戏剧的起点,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一片初心令人感动,相信这个班会在西藏开枝散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毛时安指出,西藏班的这个演出版本,既是藏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是人类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的目光,是对艺术、对未来的渴望。这次演出对于西藏孩子来说,也许是翻过了第一座高耸的雪山,当爬过这座山以后就知道艺术是怎么回事了,因此这样的演出非常成功!

《哈姆雷特》中文翻译/戏剧构作李健鸣,肯定了这个演出版本对于剧本的理解走得更远,导演手法也回应了时代与观众的期许和要求,能让观众静下心来听大量的台词,很让人感动。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感慨道,通过这次演出我们又认识了一批青年西藏话剧艺术才俊。上戏非常了不起,六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为西藏培养戏剧人才,以话剧为载体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藏语版的《哈姆雷特》可以去国际上演出,在更大的范围之内让人们认识西藏文化建设成就。

国家一级编剧、西藏话剧团创研室主任尼玛顿珠,作为此次藏语版演出的翻译,认为藏民族处于非常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是非常智慧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此次,看到西藏的演员们用藏语来演出莎剧作品,感到非常幸福。

文化学者、作家方立平提到,老师们在指导本剧的演出时要求学生要会用声音,要大声地喊出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见解,应该成为中国话剧界走向新的未来非常重要的标准。这部戏是上海和西藏两个地区紧密结合的符号,是西藏的,也是上海的,期待其爆发出多重效应。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何雁对西藏班教学进行了总结,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展表演艺术教学的专业院校之一,在大批优秀教师长期耕耘的基础上,世界著名的表演方法也在新时代被引进上戏。此外,上海戏剧学院多次被评为少数民族教育先进单位。感恩西藏,感恩西藏文化厅,感恩西藏话剧团。同时要感谢2017级所有老师,他们一个字一个字教这些孩子说普通话,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感谢为《哈姆雷特》创作付出努力的专家学者们!

▲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主持研讨会并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表示,《哈姆雷特》是非常高的起点,同学们除沉浸在文本和表演中之外,也对人生、社会、理想有了思考

(0)

相关推荐

  • 濮存昕首次当导演,执导汉藏双语版 《哈姆雷特》

    "30年前,我曾因林兆华先生导演的这部戏,成了好演员.现在我指导这群将毕业的藏族孩子演这部戏."正值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受上戏之邀,首次担任导演,为201 ...

  • 西藏话剧团《共同家园》献礼上戏70年校庆

    12月7日晚,由自治区话剧团创排的大型多媒体史诗剧<共同家园>圆满完成了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最后一场演出,为该院成立70周年献上贺礼.这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藏军赴宁波抗英故事的话剧获得了现 ...

  • 濮存昕:上戏17级表演西藏班非常值得期待

    10月下旬的一天,在位于上戏红楼的"东排",濮存昕先生正在为上海戏剧学院17级表演(戏剧影视)西藏班已基本成形的<格桑罗布与卓玛次仁>进行着演出前的指导与提升.他亲自走 ...

  • 【王佐臣散文诗选】文海诗轩传媒倾情鉴赏

    文海诗轩传媒 与众不同  自然出众 深度 | 高度 | 态度 | 温度 文海诗轩传媒鉴赏 A gentle man is his own man 活 着 文 /王佐臣(上海) 每每睁开眼, 证明我还活 ...

  • 【散文】遇见黔东南 ‖ 柳红樱

    遇见黔东南 柳红樱 一段儿时的情谊,一个三十年未曾谋面的遗憾,让我们一拍即合.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说走就走. 去贵州,我从成都出发,她从重庆出发.当火车停靠在重庆西站,我们如约相见.老友重逢,那一刻, ...

  • 【散文】 ‖ 遇见草原

    天津散文· 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遇见草原河北 郭振萍一直喜欢银饰品,喜欢她古朴,喜欢她平淡,喜欢她沉寂,喜欢她历经岁月磨砺依旧不改芳华,敦厚淳朴,无 ...

  • 散文|遇见田野,遇见美好,让美学改变生活,让艺术美化世界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培养花朵的园丁,学校是老师兢兢业业营造的一座美丽的园地.3月31日,笔者有幸与著名作家.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魏清海带队的作家采风团,走进郑州中原区田野艺术培训学校.学校面积50 ...

  •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原创散文:遇见蓬莱

    遇见蓬莱,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远离喧嚣嬉闹的尘世,亲近返朴归真的自然,或出海捕捞垂钓,或静卧海滩倾听海涛-- 身临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云拥浪托,美不胜收.游客每览于此,俨然腾云驾雾,犹入 ...

  • 【散文】苟且、诗与远方——序《文学与人生十二讲》‖ 蒋德斌

    苟且.诗与远方 --序<文学与人生十二讲> 蒋德斌 一 这些年来,"诗与远方"突然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何谓"诗与远方"?大概意思,我想是指我们应该追 ...

  • 散文《遇见》原文(散文《遇见》徐志摩赏析)

    <遇见> 文:静逸荷心|诵:冰莲 朗诵: 冰莲 声音温婉大气,有很强的可塑性,情感自然,真挚感人. 遇见.mp35:02 来自捡拾光阴的碎片 倘若此刻,你遇见我,是幸运的.我的青春,已脱掉 ...

  • 【散文】遇见 ‖ 柳红樱

    遇  见 柳红缨 关于广西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十多年前,烟雨之中邂逅的桂林以及北海清晨一个人的银滩.痴迷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我们,也曾在阳朔梦想成真.<印象刘三姐>,让儿时电影中.漫画中认识的人 ...

  • 【大荔文学·散文·李鹏燕】诗与生活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61 诗与生活 原创/李鹏燕 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都喜欢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是极不喜欢这句话的,有点牵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