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惜,齐齐哈尔又“失去”一座百年历史建筑……|土墙|草房|瓦房|土坯

  来源:今日头条@碧林细雨听风酌酒

  作者:庞志澍

  原标题《那院那墙那草房——我印象中的齐齐哈尔大草房》

  齐网网络授权转载

  等待陨灭厄运来临的大草房(图片源自网络)

  国人的审美

  大概20多年以前,第一次去北京。心心念念地想要看到北京“天安门”,因为从小嘴里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歌曲;眼里看到的是,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上向群众挥手致意的红色宣传画。天安门、华表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就是一种国家、民族图腾。甫一见到天安门,心内有些怅然。看惯了高楼大厦,天安门显得如此低矮,暗红色的墙怎么和内心的金碧辉煌,反差如此之大。华表也随着岁月风化,而出现裂缝,失去棱角,颜色变得发黄,有些地方甚至钉上了钢钉,内心非常失望。国人的审美大抵如此,只是喜欢“高、大、新”,罔顾时代背景,而去评价、甚至去修改历史建筑的样子。

  大草房原来的西山墙。(图片源自网络)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喻大华曾经说过:“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是站在今天来看过去的,这就容易犯两个错误:第一,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前人,不理解前人的艰难。再一个是从后往前看,已经知道了结果就很容易做事后诸葛亮,去苛责前人。”

  篱笆墙的院子

  20年过去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自己年轻时对历史的无知的认知而感到羞愧。历史建筑就应当是怹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随着某些人的思想认识、时代审美而变化的。为何发此感慨,因为就在2020年,齐齐哈尔大草房已经变成了下图中的样子。

  留下旁边的楼房,是想告诉大家大草房长个了,有二层楼高。这个半成品再苫上草,就是“大草房”了?

  文史资料中的黑龙江大草房

  话说在东北,居住草房已经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沈阳的新乐遗址和齐齐哈尔的昂昂溪遗址都有草房的遗迹)。由于北方冬天寒冷难耐,又盛产芦苇、茅草,而且古时的人发现沼泽、草甸子的泥土,粘稠度极高,干燥后坚硬如石。由于取材方便,造价低廉,所以,聪明的古代北方人,很早之前就开始建造“地窨子”,(赫哲语称“胡日布”,满、赫哲、鄂伦春等民族冬季住宅都曾有这种形式)。“地窨子”就是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这便是草房的雏形。

  2004年,还居住在地窨子里生活的赫哲族渔民。

  东北的少数民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好多文化、历史只能口口相传,让黑龙江许多民族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很多民族谚语、民族诗歌。例如:“御寒茅为屋,充饥肉作粮,迎神先击鼓,送祟只烧香,待闺因同姓,悬儿为避狼。”(节选自《黑龙江瑷珲县志》影印版,边瑾的诗作《鄂伦春纪事诗三十韵》)红字部分就是记载鄂伦春族,为了抵御寒冷,住在草房里。

  影印版 发行人黄成助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七日(1713年3月3日),因文字狱案受牵连,方登峄同其子方式济、兄方云旅(方玄成第三子)、方云旅子方世槱并妻子等均遣戍黑龙江。留下两首与草房有关的诗,方登峄的诗《至卜魁城葺屋落成率赋十首》中“覆草编毛屋数楹,羁栖绝塞此经营。”;方式济的诗《至卜魁葺屋落成敬和家君元韵》中“穷荒岂复羡轩楹,抹土诛茅手自营。”其中诛茅的意思是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抹土诛茅的意思是黄土筑墙茅草盖屋。

  山林中的 “地窨子”。

  据傅惟光老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卜奎城历经沧桑的大草房》记载有三篇文章,记述了黑龙江草房的相关情景。

  1.清代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写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卷六也有所描述:“草屋南向者三楹,或五楹,皆以中为堂屋,西为上屋。”

  2.清代徐宗亮著《黑龙江述略》(于光绪十五年(1889)撰成此书)记载齐齐哈尔“江省木植极贱,而风力高劲。匠人制屋,先列柱木,入土三分之一。上复以草加泥涂之。四壁皆筑以土。东西多开牖,以延日。冬暖夏凉,视瓦椽为佳”。此文章记述的草屋,就是 “地窨子”。

  3.清代方式济的《龙沙纪略·屋宇》(方式济(1676-1717),最早成书于方式济死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桐城方氏刊《述本堂诗集》本)中记载:“草屋茅厚尺许,三岁再葺之。官署亦然,暖于瓦也。庵庙则瓦。”意思是,草房房顶的苫草都有一尺厚,每隔三年需要修葺一次,才能保温如初。官府衙门也都是苫草的房顶,这样的房子比瓦房保温效果好。只有庙宇、庵堂才盖成瓦房。

  大草房北墙。(图片源自网络)

  土墙的制作方法

  在北方,土墙的传统制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土坯墙。土坯是人工制造的,在土坯模子中,装满稀泥土和干草的混合物,将稀泥土夯实,取下土坯模子,自然晾干后,即可得到土坯。用土坯砌的墙称为土坯墙。我在1990年暑假去过梅里斯,大概是后平村,时间太久,记忆模糊了。一位高中女同学家里住的就是土坯房,家徒四壁,顿时心生恻隐。

  土坯模子

  2011年10月,新疆吐鲁番麻扎村,一名维吾尔男子,正用当地的泥土制作土坯。

  2.垡子墙。北方的垡子,也叫草垡子,是指草本沼泽或草甸子中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常盘根错节的地连在一起和泥土形成的块状物。如芦苇、香蒲、苔草等都能形成垡子。在含水量较低的深秋,用特制的铁制方锹从沼泽或草甸子挖出垡子,切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垡子块。垡子慢慢自然阴干,待第二年春天,垡子就可以如同土坯一样垒墙了。垡子具有省工省料的特点,垡子房还兼具冬保暖、夏阴凉的特点,是北方林区常见的一种简易住房。

  草本沼泽,一簇一簇的,就可以做成垡子。

  冬天,堆满院子的垡子块。

  3.拉核墙。拉核墙也称挂泥墙,草泥墙。对于拉核墙的筑垒方法,方式济的《龙沙纪略·屋宇》也有详细记载;“拉核墙,核犹言骨也。木为骨而拉泥而成,故名。立木为柱,五尺为间,层施横木,相去尺许,以硷草络泥,挂而排之,岁加涂焉。厚尺许者,坚甚于翁。”根据此文献,可知拉核墙,先要在地基上埋上数根立柱,间隔五尺(1.66米),再在木柱上安装横撑,每个横撑间距一尺(0.33米),将植物秸秆或者草和泥而成的拉核辫拧上麻花劲儿,安装在横撑之间,一直从地面编至屋顶,待完全干后,再两面抹泥。这样的墙身便可自成一体,坚固耐久,保暖防寒,特别适合寒冷地区。

  拉核墙体构造简图

  4.干打垒。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黏土是混合土(三合土)按比例加泥土、石灰、砂、洒水均匀搅拌,也有用米汤搅拌的。拌匀后的混合土,不能暴晒淋雨,要堆好闷上二十四小时后再用。

  老照片中的干打垒施工现场。

  常用的土墙、土房的建筑方法大致还有叉墙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印象中的齐齐哈尔大草房

  齐齐哈尔市区内,原本仅剩北大街一处具有达斡尔民族、满族风格的大草房了。2006年1月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当时有两户人家居住在其中。大草房占地有150平方米左右。大草房的东西山墙各有一个方形烟筒,格外引人瞩目。这种烟筒是达斡尔民族、满族传统草房的独特之处。东北民间称之为“跨海烟筒”、“落地烟筒”、满语谓之“呼兰”。这种烟筒由粗变细,像极了酒瓶子的上半部分。

  当年大草房东侧的烟筒

  大草房的外墙体,外边是青砖,里边是土墙,东北人管这种墙叫“里生外熟”,这种墙体兼具土墙、砖墙的坚固结实和冬暖夏凉。

  大草房是典型的“明三暗五”对称式格局,即朝阳三间房,背阴五间房。纵向无需采光,都是拉核墙。横向需要采光,因此东西两间用木制“隔扇”(也叫隔断)分成前后“暖阁”。“隔扇”是可以拆除下来的,这样空间可以变大。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庆典,把“隔扇”拆下,仪式结束,再把“隔扇”安装上。整个建筑中,没有一颗钉子。

  已经少见的格式吊窗

  南墙东西两侧装饰着砖雕。南窗都是实用的格式吊窗。原来是糊纸的,透光性差,白天天气好时,会把窗子打开。格式吊窗里面的玻璃窗子都是后期才安装的,不是草房原有的。室内有大炕,炕上放着炕桌,炕梢一侧安置着装满被褥的炕琴......

  原来大草房南侧房山头的砖雕。

  2020年11月拍摄。这个水泥模板预制的东西和原来的砖雕是一回事吗?

  清朝的建筑形制

  据我了解,清朝的建筑形制也是等级分明,十分讲究的。

  王府的建造形制,东、西路可以自由配置,中路一律相同,主要有府门(又称宫门,亲王府5间,郡王3间)、影壁、大殿(又称银安殿)、二府门、神殿、后楼、家庙等。

  一至五品官,厅、堂各七间,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绘饰,门屋三间,用绿油兽面摆锡环。六至九品官,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

  我想说的是,封建王朝,一个民宅,是否会有5、6米高,是否比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府、大夫第都高了?这样会允许吗?

  失望

  盼了十多年,大草房内的住户终于搬走了,可是这个建筑也就没了,应了谭延翘老先生书里的一句话”面临将被铲去厄运的草房“。翻新的建筑工艺完全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历经100多年,终于“旧貌换新颜”了。大草房已经不再是它了,它“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还”变胖了、长个了“。

  建筑文物不会说话,建筑文物只会记录人类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工程设计人员不学学历史呢?为什么建筑文物总是会落到普通建筑工人手里进行修复?为什么他们砌砖、抹水泥的时候,没有一点儿敬畏之心?

  2020年11月拍摄。这个建筑苫上草,里面抹上泥墙,就是大草房了?

  写到这里,郁郁之气充满全身心!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瑷珲县志》(影印版 发行人黄成助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龙沙笔谭》中文章《风雨沧桑大草房》(谭延翘著 张守生编校 卜奎书院辑刊 内部发行)

  3.《黑龙江历代诗词选》(龙吟诗社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纪略》(傅惟光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4月刊)中文章《中国东北地区民居建筑文化述论》作者:韦宝畏、许文芳、刘新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