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波
说起竹子,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岂及。竹作为一种植物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脱离了纯粹的生物范畴,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层面。自古以来竹被文人墨客所歌颂所描绘,既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竹对中国人来说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图腾,是一种象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其实竹子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植物,不必盆栽瓶供,也不必刻意地照料,山坡上乱岩下石缝中,不管生存条件有多么艰苦,它都能生长得有声有色,既进得了高官巨贾的深宅大院,也耐得住野外山地的寂寞苦寒。可以在文人墨客的笔墨里筛风弄月,也可以在贫民百姓的手中做成粗使家伙,可以说竹子满足了所有人的要求:文人得其雅致,画家得其风韵,艺人得其音色,匠人得其材料,俗人得其滋味,商人得其价值……青青一竿翠竹,既可以盖房造屋,也可以造纸做笔,做得了箩筐,耐得住雕琢,其叶可以泡茶入药,其笋可以做汤配菜……前人将竹子的价值几已用尽,现代人还能开发出竹纤维,竹碳……不得不叹服竹子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种植物可与其比肩?怪不得连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宁可灭绝都不肯换其它口味的树叶。竹子自带一股仙气,天生一种风韵,为其它草木所不能比拟。诗人爱它清秀挺拔,修长飘逸;画家爱它风雅出尘,有艺术的美感;工匠爱它坚中有柔,有极强的可塑性;庖丁爱它清淡鲜嫩,荤素百搭……从来各花入各眼,而竹子却无一处不惹人喜爱:君子看见它的淡泊虚心,志士欣赏它的坚贞有节,百姓喜爱它的质朴经济……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喜欢托物言志,凡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吝啬赞美的笔墨,千百年来,竹子身上寄托了文人雅士多少高洁的情怀。魏晋有“竹林七贤”,唐朝有“竹溪六逸”,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更是把竹画出了风骨,吟成了绝响,在他笔下,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刚劲傲岸,也有“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的反璞归真。
画了一生的竹,60岁左右,在技艺已臻炉火纯青之后,郑板桥才悟出减枝减叶之法,不再追求枝节的清奇突兀,而一旦脱离了刻意,反而形神兼备,画出了独特的竹韵。千百年来咏竹的佳句迭出,竹被定格为“清高、坚贞、有节”的代名词。而时代的车轮飞转,在当今社会,竹之韵应是多元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从竹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品质,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从竹子身上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说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简介:吴波,淮安区人,热爱文学,热衷码字,喜欢用笔墨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