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为什么还是忍不住一直刷手机?
社交媒体使用频率
Coskun Sibel(2019)等人的研究表明错失恐惧可以显著地预测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长时间的使用社交媒体也会反过来提高错失恐惧,也就是说错失恐惧会促使人们不断地刷手机,刷着刷着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害怕错失精彩信息。那我们明明知道不应该一直刷手机,可为啥还是忍不住呢?
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当个体行为与自我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为了消除失调感带来的负性情绪,可以减少、改变不协调认知或增加协调认知成分。
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交媒体而放弃本应该坚持的任务时会体验到自责、焦虑等负性情绪,如果不放弃原有任务又会担心错过新消息。我们为了调整这种失调感就会通过改变认知使行为合理化,比如暗示自己微博带来了谈资、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持续将注意力转移到社交媒体上。
人格特质
Tresnawati(2016)对16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和“宜人性”特质得分越高,就越容易产生错失恐惧;而“神经质”特性则反向预测错失恐惧。这一结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高外向性的个体喜欢与人接触、社交性强,高宜人性的个体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他们都会更加关注社交网站的新信息,借此维持朋友间的紧密联系。高神经质的个体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因此社会资本较少,而当前的社交媒体大多是面向熟人的交流平台,这可能会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
基本心理需要
最新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错失恐惧(成鹏,20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生来就有被包容、被接纳的需要,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只有被社会接纳的群体才得以生存,优良基因得以保留,这是天生的、遗传得来的基本的归属需要。
错失恐惧与这种基本的归属需要有关,是对人际依恋的渴望,是一种基本的人类动机。现在消费者非常愿意为一些“复古”噱头的产品和装修风格买单,购买“情怀”商品可以让人们感觉到与过去熟悉的人、事、物重新建立了社会关系,填补当下的缺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