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夏日纳凉

夏日纳凉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晚饭一吃,天一擦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上三里五里或七里八里路去看电影。在回来的路上,大家一边走一边还谈论着电影中的内容,有时候相互间还争论不休。

夏日的夜晚,集镇的广场上灯火通明,早已聚集了很多纳凉的人,他们在《红星闪闪放光彩》《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首首歌声中,随着音乐旋律的节拍,自由自在地、尽情地翩翩起舞。他们那优美的舞姿,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心声,他们把甜蜜的生活蕴藏在心底,把幸福的微笑呈现在脸上,展现了历史新时代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吉祥的盛世纳凉景象。

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过往的历史,追忆起我们小时候夏日纳凉的情景来——

那时候,每到炎热的夏天,白天的太阳似一团火球高高地挂在天空,外面的物体被晒的发烫,连手都不能摸。那个年代,既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了,就连那芭蕉扇子,一户人家有两三把就算很不错的了。为了纳凉,手中有把扇子扇扇,大人们就用麦草编扇子,我们这些孩子就找来一张硬纸,取一根20来公分长的树枝(或用筷子)竖着劈开一半夹住硬纸,然后在硬纸上穿四个小孔,用线帮扎好当扇子用。

中午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加上那烦躁的蝉鸣声,吵得人亦感闷热。大人和孩子们有的拿张板凳,有的扛个竹匾到门前的树荫下或巷子口(房屋与房屋之间的过巷)纳凉。孩子们为了凉爽,时常偷偷地瞒着大人们下河洗澡。为防孩子们下河洗澡溺水,大人们还吓唬说,河里有“河鬼儿”,下河洗澡“河鬼儿”会把你拽下河淹死。如果你瞒着大人们下河洗澡,被他们知道了,屁股上少不了挨疼,让你长个记性,以后还敢不敢再偷着下河洗澡了。

特别到了晚上,“鸽子窝”的房屋内完全成了一个大蒸笼,热的人喘不过气来,村民们只好事先在门前的场地上浇上井水降温,再把餐桌搬上,借着微微的细风,边吃饭边纳凉。邻里间的大人们,一边在互相闲聊着生产队里的那些事儿,或谈一些家庭的杂事,手中的芭蕉扇还一边不停地为小些的孩子们扇风驱蚊。为了驱赶讨厌的蚊虫,我们这些大些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吩咐下,忙着取麦稳(麦穗打下的芒)堆在上风口点燃,然后在取些青藤杂草放上,用这“土蚊香”的烟来熏赶蚊虫。这样蚊虫叮咬虽然好些,但那烟雾也常常熏得人掉眼泪,呛得人咳嗽。俗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做完这些,我们回到屋内拿根晾衣的长竹竿,在门前的大树上一阵猛敲,蝉被震惊后,如同飞蛾扑灯,向点燃的“土蚊香”火光处飞来,一落到火堆上,它的翅翼就被烧掉,不能飞走,正好在“土蚊香”堆上烧熟了吃肉。

天气虽然炎热,我们这些好动的孩子们是闲不住的,不是奔跑着捉迷藏,就是追赶着捉萤火虫,跑的满身汗水直流,大人们会说我们“成了河落鬼儿”。睡觉前还得再给你洗一次澡,要不然睡不下去,那汗臊味就够你难闻的。

在那个贫困的日子里,村民的住房不仅十分紧张,而且又低又矮,民居建筑一般都是前后两至三进,住着五六户人家,不少村民晚上根本不能在室内睡觉,干脆扛张门板、条桌或拿个竹匾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过夜。

说句心里话,在那个年代里,村民们的生活可谓是枯燥无味,完全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条件下度过的。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看电影是我们儿时最快乐的事。白天听说今天晚上哪里放电影,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就早早地相约,晚饭一吃,天一擦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上三里五里或七里八里路去看电影。在回来的路上,大家一边走一边还谈论着电影中的内容,有时候相互间还争论不休。你别瞧这看电影,它既给我们增添了娱乐,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无形的自然纳凉,走在空旷的乡村小路上,一阵阵习习凉风吹来,感到十分惬意和凉爽……

广场上激情的歌声,拉回了我对昔日的思绪,看着眼前的情景,幸福的泪水潸然而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