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经典行草真迹法帖,章法流畅字字精华,学书最佳临习范本

2020-01-15 05:50

申明:本文由清雅阁原创发布,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

王献之书法布局特点及结体效果简述:

王献之草书作品的行距疏空、字距茂密,形成了对比强烈的视觉反差,“使所表现的主体得到最突出、最集中、最明豁的视觉效果”。在行距疏空处理的“度”上,王献之似乎把握得不错。黄道周有时处理得过于疏旷,章法显得散乱而失神。在有些轴类的作品中,王献之的每一个行间空间的分割不是等同的。他有时故意造成前一行间空间疏朗后一行间空间紧密,而且,形成一定的对比。

绘画的构图原理与书法的章法构成原理是相通的。结体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往往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但是,采用这种手法必须有胆有识。有些人写行书,一生谨严,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则每为法度所缚,此乃无胆;有些人写行书,一味好奇,诡形怪状毕呈,此乃无识,不可不慎。所以,点画的收展,必须合乎情理,结构的移动不能违背规律,变化而不怪异,不能装腔作势、生拼硬凑、随心所欲地胡来。

结体中笔画的轻重、粗细对比同样能为作品增添神采,此对比关系有两种:字与字之间和笔画自身之间。通过对比,笔画细者愈细,粗者愈粗,产生鲜活明快的节奏感。笔画的组合切忌等匀、齐整,而是突出其长短变化,通过不断伸缩的笔调,获得行书书写的快感。可见,笔画的收放关系同样是行书结体的重要法则。

王献之经典行草真迹法帖欣赏: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他的隶书和楷书也是相当有功力的。王献之的传世名作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王献之自幼跟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別为一体。王献之天资聪明,胸有大志,学书刻苦,善悟,并有创造精神,他创造的“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多个字,这些在他的《中秋帖》中表现最为突出。

书者介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外戚,"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草书的书写运笔及纸张的选择简述:

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其他书体要快一些,而且运动感更强,加上笔法的多种运用,唯有使用较好的墨方能方便笔法的运用,适量加水后的墨较为润泽,书写时也不滞笔。反之,如果使用含胶重的墨写草字,一是笔拉不开,粘连得厉害,二是写几画墨就干了,很难控制好笔锋,也会影响创作或书写时的情绪。

书法中的狂草、草书、行书要用吸水性大的生宣来表现。正书大字一般也要用吸水性适宜的生宣来表现,它对墨的要求也不一样。生宣适于写意,所以,因为两种宣纸在洇水方面性能各异,宣纸有生宣和熟宣两种,水是血。”可见笔在书法创作中也很关键。书法用纸主要是宣纸,墨是肉,根据速度选择用墨也不容忽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