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雁泽的民族唱法和阎维文的民族唱法有区别吗,怎么听起来相差甚多? 有区别!

吴雁泽的民族唱法和阎维文的民族唱法有区别吗,怎么听起来相差甚多?

有区别!

1、 阎维文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歌唱家,我个人认为对他声乐技术上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是金铁林和程志,明亮集中大概是从金铁林那里学来,金老师对哼鸣又十分重视,阎维文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收获多多,同时又和程志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又吸取了程志的一些方法,尤其是自然的歌唱,舌头的向前,声音的发放,高音的自然过渡,大家听一下阎维文的高音和程志的高音是多么的相似,是多么的开放。

  可以这么说,阎维文的方法三分之二是程志的方法,不知我的感觉是否对,从我的听觉,从我对程志先生的方法的理解上,我个人认为基本上没有错,我自己做以下想象:中声区基本上在嘴的前面,也就是像说话一样的去唱,同时配合少量的呼吸,随着音的增高,呼吸的压力越来越大,舌头还保持着贴牙齿的状态,注意,这是关键。因为程志先生讲,声音的位置要摆在硬口盖的地方,随着口型的逐渐增大,随着呼吸压力的逐渐增大,尽量用最少的呼吸唱出最大的音量,高音直上直下,千万不能靠后,因为程志先生要求的高音是开放的关闭,所以阎维文的高音才和程志是那么的象。

  这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阎维文,他的声音比较大气,比较明亮,高音也很开阔。他与那些小号民族男高音不一样,这也造就了他的特点,这种声音特点唱军旅歌曲相对来说比较有气势。至于阎维文的声音听起来比较紧,与他的歌唱方法有很大关系。沈湘要求的方法是“贴住后咽壁”,虽说声音有点儿窝,但对喉头的冲击不多。而阎维文的方法来自程志,程志的方法来自施鸿鄂,施鸿鄂的方法来自保加利亚,而保加利亚的方法很开放,这种开放的向前演唱的方法就免不了对声带用得多一些,也就是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得多一些,所以声音听起来紧是一种必然,声音前后的调节决定你的声音类型,决定你的方法,说白了,阎维文的声音技术基本上是程志的翻版,又融入了自己的声音特点,才形成阎维文的风格。

  2、吴雁泽是中国歌坛的一位学养很深的泰斗级人物,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也是学贯中西,是李双江的学弟。长期在湖北生活工作,使他的演唱带有浓郁的南方民歌演唱风格,而又不失北方的刚毅色彩。这也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出来的大家。当时,留校的学生就很难成长为这样有风格的艺术家。比如,金铁林也是李双江的同学,最后有幸成为教育大家,但在演唱上无所作为。

  听了吴的两种版本,一是上声的,一是太平洋的,两个本子选曲有个别雷同。相比之下,太平洋的曲目要好一些,比较全面反映了吴氏的风格。这就是带有鲜明民族风韵,而又不失科学发声的演唱方式。声音坚实明亮,干净利落。尤其难得的是,这位老歌唱家,至今声音仍然年轻饱满,还活跃在舞台上。去年与戴玉强、阿宝共同完成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能窥其功力之一斑。这与吴的发声方法密不可分。他始终用天鹅绒般的声音去歌唱,从不过度演绎,使声音保持良好的状态。当然,这也与他走红较晚有关。他是在八十年代初开始让人所知的,一直演唱别人的曲子,专有的成名曲很少。现在一般把《再见了大别山》作为其成名曲和代表作。或者正因为始终没有大红大紫过的原因,使他保持平和的演出状态,成就其今日“常青树”的美名。总的感觉,吴唱汉民族歌曲造诣甚深,如清江放排、龙舟竞渡等,风味准确,余音绕梁,不愧“歌唱诗人”称号。但由于一生经历较为平淡,其演唱风格较为单一,创作技巧有余而情感不足,因此作品不太丰富,有些大气的创作歌曲就缺乏足够的韵味。比如,我听他的《延安颂》等作品就完成的显失水准。但吴的方法,却是初学者的一条路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