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灸感”全讲解,艾灸产生灸感原来这么重要!弄清楚,事半功倍!
很多艾友在艾灸的时候,都会感知到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感觉就是灸感。
唐孙思邈所撰《千金翼方》中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可见灸感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体质,灸感通常有十种表现: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具体的感觉可能有时像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像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冷时会有冰冻的感觉,热时又会让人全身汗出,还有时会痒到让人难以忍受。
——《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
出现这些感觉就表示艾灸在对身体发挥调理作用。
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会沿着经络感传的。古籍《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记载:“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灸感感传路线的宽窄通常与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有时可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至全身。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
当艾灸时出现灸感甚至感传时,表示人体经络通畅,更有助于调理
一、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如灸中脘时,能感觉整个胃部暖暖的;
二、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如灸关元时,能感觉热量不仅往里走,还会向腰两侧扩散;
三、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向远部传导,如灸八髎穴时,热量一直传到大腿根,甚至到脚底;
四、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如灸小肠经上的肩部几个穴时,能感觉手臂、背部有热;
五、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如灸肾俞穴,能感觉腹部肾脏处热热的;
六、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也称为热敏灸感,如灸三阴交穴,脚底会发冷,仿佛有风吹过,有丝丝的凉气在脚趾间游走。
——《针刺研究》2010年04期
上述这几种灸感是在艾灸过程中依次深入的表现,到了第六种类型,说明艾灸的“气”已沿着经络感传开来,艾灸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根据灸感的不同变化,可将施灸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体内的经气被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感觉,这表明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邪气相搏斗;
▏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外邪驱除体外了。
——《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
由此可见,灸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不同的灸感,我们可以了解到身体机能的基本状况,以及施灸的进展情况。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灸感反应也不同,刺激量的蓄积、年龄与性别的差异、个体素质的不同、时间和环境的影响、操作者的态度和信心等,都会对灸感产生影响,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由于人体经络的情况不一样,并不是所有人在艾灸时都会出现灸感的,很多人在接触艾灸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灸感,但身体机能明显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与人体的经络有关。
一方面,某种意义上来说灸感的强弱是人体经络是否通畅的表现。灸感强烈的,说明人体经络通畅,调理起来见效迅速,灸感微弱的,说明体内经络不畅,瘀积严重,需要持续艾灸,艾灸时间长了,堵塞的经络就会被逐渐打通,艾灸也会更有效。
另一方面,循经感传现象分为显性感传和隐性感传。显性感传是指受灸者能通过大脑明显感知到灸感及感传;隐性感传则刚好相反。据医学统计,显性感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显现率较低,而隐性感传普遍存在于人群中,可达9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隐性感传者。
《中医针灸学词典》称:隐性感传是显性感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显性感传。就是说隐性感传是可以激发为显性的,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艾灸,就会发现身体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越来越健康了。
灸感的产生需要操作者熟练的手法和稳定的心态,用以保持艾灸时均衡持续的火力,因为如果火力中断,已经出现的感应也会减弱、退缩、消失。操作者急躁生疏,还会影响受灸者的心情。
在温暖安静的环境里,人们心情放松,思想集中,更容易感知灸感的发生,感传的效果也更好。反之,在嘈杂寒冷的环境里,人们易产生烦躁情绪,思想不宜集中,则灸感多迟钝或不易被感知。
灸者,久也,从火从久之意,《医宗金鉴》曰:“凡灸诸病,要持之以恒,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艾灸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五脏六腑阴阳调和,经络通畅,从而提高免疫力,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