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诊摸病的秘密(作者:台湾林两传)

 觸診的開始

林兩傳2019.05.02讲于中国台湾桃園

我問師父:「到底什麽是骨頭跑掉了?」師父說骨頭跟骨頭之間是會移位的,骨頭跑掉了之後筋會繃緊,筋就不能動,動就會痛。我又問師父:「怎麽知道骨頭跑掉了?」

師父說:「骨頭摸起來會打到手!」師父帶著我們的手摸,什麽叫打到手的感覺。師父說摸起來不平順,骨頭會打到我們的手。許多年後,我才有辦法解釋,這個打到手的感覺,是有多復雜,但是當下最基本的感受就是,手順著皮膚肌肉滑過關節時,關節會有一種突兀感,不平順,連接得不好,因此手下會有像輪胎經過突起路障的感覺。

當我們還處在學習的混沌中,師父要我們在身體的兩側對比觸摸,去對比有問題跟沒有問題的手,有問題跟沒有問題的腳,這樣才能夠知道有問題的結構,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才能夠真正理解什麽叫打到手的感覺。因為有問題跟沒有問題的結構,痛與不痛之間,差別就在局部張力大到超過疼痛的警戒值。

在觸診的學習過程中,師父一再交代,「輕一點,輕一點,再輕一點!」,「慢一點,慢一點,再慢一點!」。在後來的學習中,無論是觸診還是治療,師父看著我們做,講的話永遠是這兩句,輕一點,慢一點!

像我們進入一個植物園,看到的都是花草跟樹木,就顏色跟形狀感受美不美。但是一個植物學家,看到的是樹幹的形狀,樹皮的顏色、紋路,樹枝的分叉方式,葉子的生長方式、形狀、質地,這些細密的數據分析,是長久時間點滴累積來的,借著這些龐大的數據庫,才能夠一眼望出植物園的特色,種植安排的目的,這些沒有長久累積是無法做到的。

所以在觸診上也是如此,今天是逐漸累積的,常常有學生抱怨手感不好,沒有累積出自己的數據庫,手感當然不好啦!

植物的分類,主要在形狀、顏色這些我們日常使用的感官,要做出分析比較,是相對容易的,因為我們大腦裏已經有很龐大的數據庫。

因此,師父反復交代,輕一點,慢一點,目的就是要我們慢慢建立這個數據庫。初學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認為每個觸摸,都有一個對錯的答案,不是如此的。不是摸到的東西對還是不對,而是這個局部結構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是哪裏來的張力使它變成這個樣子?

 附:傷科診斷的兩個主軸

林兩傳2017.07.02中国台湾桃園

傷科主要在藉著結構的改變,來還原身體的活動障礙或機能失調,而影響身體結構的兩個軸線,可以區分為縱軸跟橫軸。

縱軸指的是沿腳上骨盤到肋排,影響身體縱向力線走向的軸線,這個決定因素在兩側足弓的形跟骨盤的旋轉。

橫軸指的是兩個上肢因習慣使用的不同,造成兩側張力不一,由於肌肉系統的牽引跟皮膚的滑移,影響肋骨的排列旋轉,進而改變了胸椎的旋向,也改變了胸廓的形狀。

糊糊痛(痠麻痛)的,是該處筋膜系統張力過大引起的,常常是遠處張力牽拉,遠端張力解決了,痛就了了!

上述兩種痛,都是系統結構錯亂後造成的果,只是定點痛除了消除系統張力,還要解決骨錯縫筋出槽而已。至於系統結構錯亂,還是會有一個主要的張力來源,不是縱軸就是橫軸,一個簡單的檢查,可以做為大致的區分方式。

讓病人坐在一張沒有靠背而可以旋轉的椅子上,醫生在病人背後,病人朝前正坐平視前方。初步檢查可以以疼痛的減輕或消失為準。用腳固定椅子,讓病人的椅子不動,去轉轉病人的雙肩,或左或右,這時縱軸不變,橫軸張力改變,如果是張力是橫軸來的,或左或右,會有一個方向疼痛加重,一個方向疼痛減輕。這時傷科或針灸治療的主要標的在手臂。

然後讓病人雙肩固定不動,醫生可以雙手固定兩肩或是固定胸背,然後用腳轉動椅子,這時病人橫軸不變縱軸張力改變,一樣,如果痛有增減,就是結構張力改變的因在腳及骨盤。

這有一個問題,如果兩個檢查的結果相近,疼痛都有改變,如何區分,這時就要以病人的結構變化來做區別。因為有時結構變化在縱軸,而改變橫軸時,因皮膚的挪借,雖然結構張力沒有改變,疼痛一樣會減輕。

定點痛的比較容易,依著痛點,找到其上錯縫的骨關節,摸清楚錯縫的骨頭交界處,轉動縱橫軸看看,是那一個可以改變該處的關節狀態。

比如說肩膀痛,可以摸到痛點處下面突起的肱骨稜線,落枕可以摸到翻轉的第一肋或是拉歪的肩胛突起,腰痛可以摸到不平的腸薦關節或是突起的腸骨後上脊,背痛可以摸到稜角突起的胸椎或是翻旋的肋弓,摸著這些點,分別轉動縱橫軸,可以尋找到張力來源。

 雜談: 結構問題的基本張力追尋

林兩傳2017.07.02桃園

病人正坐,醫者將其手臂伸直側上抬,如果肋骨有被牽動,就是肩帶沒調好,需調好肩臂系統肌肉,否則肋骨受到肩臂系統牽扯,無法正常伸展開闔。

病人鬆坐(略低頭不要挺胸),手臂屈肘90度外展45度,醫者旋前旋後下臂,近極限時如果肌肉繃緊,就是下臂肌群沒有解開,近極限時舟狀骨或豆狀骨卡死不能動,也是下臂肌群沒有解開。

病人正坐,雙手手心向上置於大腿上,醫者從後面搖晃病人背部,如果整個背不能動,那是肩胛骨卡住整排肋骨,需解開肩帶(這時做側上抬臂一定牽動整個肋排),肋骨才能動。如果背可以動,可是脊椎錐體之間不能互動(也就是兩個錐體之間不能往前陷入的滑動),那是骨盤和薦椎之間沒有對位,脊柱有點旋轉才不能互動滑陷。

病人正坐,觸摸薦椎下端,尾椎兩旁,如果兩側肌肉是鬆的,並沒有繃緊尾椎旁,那腿部肌肉系統是鬆的,不會影響骨盤及腰部以上張力,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如果是緊的,緊的一側,就是筋膜系統張力有問題(膝蓋或腳踝受傷之類的),兩側都緊,就是兩個足弓都形變需要調整,不然骨盤被鎖住,腰部以上筋膜無法伸展攤開。

病人正坐,醫者坐於病人體側,雙手一搭下腹一搭薦椎,要病人前彎再慢慢往後倒,看看腹部筋膜是不是可以完全陷入腹內。再挺胸後仰,看看薦椎附近筋膜是不是可以完全滑移,髂薦關節是不是可以完全貼平。如此可以知道身體前後筋膜張力分佈,知道是身體是骨架問題還是內臟區張力出現問題。

要病人站立,雙腳與肩同寬,不要太外八(腳尖與髂骨平行),輕輕前後搖晃病人,看看是骨盤,腰腹還是胸背不能動,可以知道身體張力最大地方,再往四肢末端去尋找張力來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