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骗局,《兰亭序》原来不是王羲之写的!

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郭沫若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而是他的七世孙王智永写的。

郭沫若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是有历史依据的。

1965年,南京象山地区相继挖掘出王兴之夫妇墓和谢鲲墓,其两块墓志上的书体均为隶书体。于是,郭沫若发现晋人王谢墓石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由此断定《兰亭序》从文字到文章,都不是出自王羲之之笔,并且推断后人所崇拜的王羲之字迹大都不是王羲之自己写的,《兰亭序》是伪作,其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所依托。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在第六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真伪》一文,引起了轩然大波。

郭沫若的理由是,晋朝的两块碑石而断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所以,作为晋代生人的王羲之书法不会脱离汉魏隶属太远,不会写出南北朝时期梁陈以后的书体来。

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撰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碑石而断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孤证不立,偏难概全。高二适还写下《的真伪驳议》。此事,后来到了毛泽东那里。

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报》全文发表了高二适的文章。由此展开了一场延续了六七个月的《兰亭序》真伪大辩论。虽然这场辩论当时没有定论,成了悬案,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答案。

(王羲之)

出自门阀的王羲之是公认的东晋杰出书法家,不仅如此,整个王氏家族也是书法世家,其子王献之的作品也堪列为神品。

王羲之七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其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梁武帝曾收集其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得三千六百纸,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其子献之、凝之、徽之,以及孙绰、谢安等社会名流41人,在会稽山阴举行每年一度的修禊,以及相聚在浙江雅聚,《兰亭序》就是所赋诗歌的序,全文28行,324字,被誉为“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的极品。

针对《兰亭序》,其实从唐代就开始有人质疑真伪。唐武德五年,欧阳询编篆《艺文类聚》只采录了《兰亭序》前半,即与被公认为王羲之真作的《临河序》接近的一部分。柳公权在书写《兰亭序》时也很蹊跷,他选录了兰亭聚会者的诗,孙绰的后序,惟独略去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宋朝,有人对南朝的《昭明文选》不收《兰亭序》文、《淳化阁帖》不刻《兰亭序》作了猜测。清乾嘉学派大家阮元曾说,王羲之时代,民间的书法还有篆、隶遗意,“何尝似羲、献之体”?明确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书。

但是,近些年来,有人坚持《兰亭序》是王羲之所写。

比如,书法家启功晚年在《口述自传》中也说:“现在想起来我当时也够胡说八道的了,但不这样写不行。”启功的老师陈垣本来也是主张《兰亭序》为真的,此时也只能“赞同”郭沫若的观点,但要他写文章支持,他却搪塞过去了。

对于兰亭序的新争论,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吴元真说:“一个书法家在不同时期写出来的字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兰亭序》确实是王羲之的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卫中表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这一点被历代帝王甚至大书法家们所认同,而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言,《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是真是假?期待最新证据的出土。

郭沫若:《兰亭序》绝非王羲之所写,原作应是隶书!启功力挺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醺之作,字字精妙,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然而由于原作下落不明,所以也留下一些系列谜团。

关于《兰亭序》原作传说有很多,学术界公认是:

作为王羲之的忠实粉丝,唐太宗拿到《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让人临摹数个版本,送给王公大臣,而真迹作为他的陪葬品,永存墓中。

当时临摹版本有很多,大多也都已经遗失,传世的临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双钩填墨的版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被称为神龙本!

冯承素《兰亭序》摹本

对于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郭沫若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唐太宗所见的版本,应该是《兰亭序》是王羲之后人智永所写,而非王羲之本人所写,他还引用了清代李文田“《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观点。

通过同期王羲之的作品,郭沫若先生断定:王羲之即使写过《兰亭序》,也应该是“八分隶意”,应该是属于隶书。而且真迹也不在唐太宗墓里,最有可能藏在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里。

(参见:1965年5月在《文物》和《光明日报》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郭沫若

该论断一出,立刻激起学术界千层浪,以高二适先生为主学术派的进行坚决反对,双方辩论不休,这就是有名的“兰亭论辩”。

启功老先生,为此也发表一篇名曰《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文章,力挺了郭沫若先生所说“兰亭非王论”一说。

启功先生

双方辩论最激烈的时候,郭沫若专门写起草了一份《乾陵挖掘计划书》,准备挖墓来证明,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关于“兰亭论辩”,您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就是今天,还有一部分书家对《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写,从笔法上,与他的其它作品有很大区别,这点央美教授邱振中先生在《书法》也有论述。

冯承素《兰亭序》摹本

但这些论辩,丝毫也没有影响《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冯承素的神龙本呈现原作的神韵,也是为后世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之一。

《兰亭序》笔法高妙,点画粗细分明,粗的健壮而不臃肿,细有清秀而不纤弱,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冯承素《兰亭序》摹本

《兰亭序》结体变化多姿,重复的字却各有姿态,其中“之”字就有20多个,但有的平稳,有的险峻,有的舒展,有的收敛,有的工整,有的流利,这点绝非那些美术字、印刷体所能比拟!

今天特别把《兰亭序》神龙本原作进行高清微喷,按1:1复制,再现神龙本的风采,期待大家喜欢!

《兰亭序》究竟是不是王羲之写的?启功却这样回答!

对于《兰亭序》究竟是不是王羲之写的问题,历代争论不休,尤以建国初期争辩最为严重。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文化官司”叫《兰亭论辩》,而发动这场“官司”的主角就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他认为兰亭序是后人的伪作,随即相和的就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

郭沫若

启功说:“余曾固执以为《兰亭序》乃大王真迹,自从看了郭老的文章,说二爨’和《丧乱帖》有一脉相通之处,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

就是说,以前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但自从看了郭沫若的辩论文章后,现在觉得不是真迹了。说白了,就是他支持郭沫若的观点。

启功先生

然而,在数年后,启功却又说《兰亭序》是王羲之真迹,当初之所以会说是伪作,因为“言不由衷”。前后一假一真,从一个人口中说出来,确实令人费解。

当初郭沫若发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拿出了什么样的实证,能让启功改变最初的看法呢?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文章,而文章直指《兰亭序》是伪作。

《兰亭序》

郭沫若在文章说,新出土的《王谢墓志》(两块晋朝的墓志铭)为隶书,由此判定东晋行书还没有成型,《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不成立。

当然,他的这个观点是有人反驳的,那就是南京的高二适先生。高二适认为,郭沫若仅凭《王谢墓志》就断定《兰亭序》是伪作,是不合理的,是荒谬的。在这期间产生了正反两派,但是最后也没有辩出来谁对谁错,《兰亭论辩》以没有结果结束。

《兰亭序》1

其实,郭沫若的观点在今天也站不住脚,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东晋时行书还没有形成,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被认为王珣真迹的《伯远帖》也是伪作,甚至整个东晋的书法都是伪作,因为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多数都是行书。

所以,郭沫若说《兰亭序》是后人伪作站不住脚。

《兰亭序》2

既然郭沫若的观点站不住脚,当初启功为何要支持郭沫若的观点呢?这就要说他的那句“言不由衷”了。多年后启功的那句“言不由衷”指得是什么呢?当你知道《兰亭论辩》发生在什么时间时,你就能理解了。

这件事发生在文化改革的那段时间,而当时领导这次辩论一号是身兼数职的郭沫若,他说是伪作,几乎没有人敢反驳,所以才有了启功后来的“言不由衷”。

王羲之洗砚池

虽然《兰亭序》真迹目前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从唐代的几个临本可以看出,确实出自王羲之笔下。因此,我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