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
.
沙进人退被迫迁城3次!凭啥不断创造奇迹?
原创 库叔说 瞭望智库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大国城事
.
黄河奔腾、无定河源远流长;长城寻踪,一段行程就是一段华夏边塞史……金戈铁马、旌旗猎猎,纷沓而至,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匆匆登场、离去,湮没在历史烟云里,又留下了依稀的印迹!
这里是榆林,中华民族3000年来抵御侵略者的重镇。它是陕西最北部的城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3次因沙进人退而被迫迁城。
然而,这座城,以一己之力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如今,这里的植被覆盖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湿地面积居全省第二,成为陕西第二大“粮仓”,GDP是全省第二位,人均GDP一举超过省会西安。
榆林,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面对未来发展之路上的重重挑战,榆林,怎么办?
.
文丨陈忠海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
1
3000年,杀伐乃止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鄂尔多斯高原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结合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形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因此又名“驼城”。
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西北部的沙漠、草滩广阔平坦,东南部的山梁、沟壑纵横交错,腹部有榆溪河谷、无定河川。
占据此地,北可控扼河套、南可拱卫三秦,因此,榆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将这里作为扩张势力、通向中原的门户;为抵御侵略,中原王朝不遗余力地在这里修筑长城、城堡,设置关隘,屯兵扼守。于是,榆林成了各方军队厮杀的战场,数千载硝烟不散。
为将匈奴侵略者拒之门外,战国时,魏、秦两国先后在这里修筑长城;
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派太子扶苏、大将蒙恬统大军驻守上郡肤施城。
到了汉朝,右贤王南犯上郡,中央政府遣丞相灌婴率车骑8万出塞征讨;公元前166年(汉前元十四年),匈奴单于率14万骑杀掠至甘泉宫,后至上郡,周亚夫将军率兵驱逐;此后,“飞将军”李广曾镇守上郡,屡战匈奴;公元前127年(汉元朔二年)大将卫青率兵逐匈奴、取河南地。
两晋时,铁弗匈奴刘虎部在晋北被并州刺史刘琨和鲜卑拓跋猗卢部联军打败后西渡黄河,来到今榆林一带。359年(东晋升平三年),铁弗刘卫辰率部驻榆林,屡次进攻北魏,其中一次举兵8万,魏主拓跋珪以少胜多,将其击败。
南北朝时,赫连勃勃在榆林一带建大夏国,据此四处征战。426年(北魏太武始光三年),拓跋焘率轻骑2万奔袭至黑水(今榆林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赫连昌率兵仓促迎战失利,败退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次年,北魏军攻占统万城,赫连昌率残部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秦州区)。
在隋唐阶段,突厥、回纥、吐蕃均曾侵入犯我榆林地区。隋朝时,突厥大举入侵,朝廷发兵反击;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纥薛延陀多弥可汗率大军进犯,唐军发起反攻,大败敌军;778年(唐大历十三年),吐蕃兵马2万入侵,名将郭子仪派兵将其击退。
宋朝和西夏曾在今榆林一带交战频繁,1105年(宋崇宁四年)宋将韩世忠在蒿平岭打败西夏监军驸马兀移的增援部队,宋军成功拿下银州(今米脂县)。
公元1408年(明永乐六年),朝廷在雄石峡建延绥镇,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因当地土壤特别适合种植榆树和柳树,又名榆林镇——“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注: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9个军事重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自东向西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
总兵府驻榆林城,所辖边墙东起清水营黄河岸,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诸县西达花马池,全长1200多里,划为东、中、西三路防守,共辖30余座城堡。明军在此多次与元军、鞑靼军等交战。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在常乐堡打败李自成大顺军高一功部,占领榆林。
每每回顾历史,库叔耳边均仿佛响起古战场的兵戈杀伐之声。
2
1市2区9县,处处有典故
由上文可见,榆林自古就是我国的边防重镇。
不仅如此,其现在所辖的1个县级市和2区9县均有悠久历史,地名各有典故。闻名全国的俗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其实都是榆林“特产”。
榆阳区:春秋时,魏国在此置上郡,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成化年间筑榆林城,榆阳之名源于此。
横山区:北魏设岩缘县,唐朝改为朔方县,宋朝在此设横山堡,清朝设怀远县;后来,为区别于安徽省怀远县,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名而改为横山县。
神木市:据清朝《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为古麟州城,城外东南约10步有松树3株,“大可二三人合抱”,为唐人所植,人称神木,故得名。
府谷县:据《陕西志辑要》记载,唐朝时设府谷城,五代至清朝均设府谷县,曾与神木县合并,后分治至今。
定边县:春秋时在此筑城,宋朝取“底定边疆”之意,把驻扎于此的军队改名为“定边军”,明朝设定边营,清朝设定边县。
靖边县:东晋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定都统万城,明朝取“绥靖边疆”之意设靖边卫,后设靖边营,清朝设靖边县。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宋朝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朝改为绥德州,后废州复设绥德县。
清涧县:先秦时称此地为“全秦要户”,北魏设朔方县,唐朝改设宽州,宋朝时在县境内挖井150丈,见清澈泉水,故改名青涧城。
佳县:原名葭县,境内芦苇丛生,古人把芦苇芽称作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因此,宋朝筑城时命名葭州。由于“葭”字生辟,后改为佳县。
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4年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吴堡县:南北朝时在此筑吴儿城,安置掳来的军民,宋朝筑吴堡寨,金朝设吴堡县。
米脂县:古称银州,宋朝建米脂寨,因县境内米脂水而得名,盛产小米,米质高,米脂水得名于“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
历史上,榆林虽地处边塞,却不是绝非蛮荒之地,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化基因印刻在榆林人的骨子里,世世传承、生生不息,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与传说。
3
两战榆林,我军用兵如神
1924年,紧邻延安的榆林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组织,是全国建立共产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形势下,党组织带领榆林人民点燃革命火种,先后建立了中共陕北特委、三边特委、神府特委和中共陕北第一分区委;组建了22个县委、6个工委和100多个区委;创建了25支红军游击队和1个正规红军师,成立了12个苏维埃县级政权。
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陕西的第一站,是定边县的木瓜城、牛圈圪坨和铁角城(途经定边县3个区、20多个村)。中共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成了陕甘宁边区。
日军入侵中华沃土,我党在陕北这里领导八路军和全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东北、华北沦陷后,察哈尔、绥远两省的军事机构和驻军纷纷撤往榆林。1939年起,侵略者连年对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晋绥边区党政机关和八路军一二〇师部分机关也先后移驻榆林境内。
当地老百姓把这些抗日将士当做自己的亲人,在衣吃住方面为我军提供了大量支持。很多人主动搬去粮房、库房和简易房屋住,让出好房、大房给军人休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布重兵据守榆林。
1947年,为策应在中原的行动,中共中央决定西北野战军佯攻榆林,调动胡宗南部主力北上。7月28日,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一部进攻榆林,激战2日,基本扫除了外围据点,直逼榆林城下,迫使胡宗南部组成援榆“快速兵团”轻装疾进。
目的达到后,西北野战军主动撤围,在沙家店设伏,全歼孤军冒进的整编三十六师,一举扭转了陕北战局。
10月,西北野战军发起第二次攻打榆林的战役,蒋介石为保住榆林,命华北傅作义、西北马鸿逵派兵驰援,国民党空军为此共出动飞机500余架次。
通过两次榆林战役,我军极大地牵制了国民党相关战区的主力部队。
对此,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
“我们虽然没有打下榆林城,但削弱了北线敌军的力量,使榆林城附近的国民党军队,只有守城之力,不敢再向解放区进攻了,我们在陕北也就安全了。”
1949年6月1日,榆林迎来了解放的曙光,浩浩荡荡的人民军队开进榆林城。榆林这座军事重镇回到人民手中,千年古战场从此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4
与沙子作战,铸就塞上绿城
在这片土地上,3000年来,坚强勇敢的中国人陆续打败了侵略者、移走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对于沙子这个敌人,长期无可奈何。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3次为沙化所逼被迫南迁。仅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100年间,流沙就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有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
【注:“榆林三迁”,一般指榆林城未建之前,在其地址以北的沙漠中先有一小城,名“榆溪塞”,因遭风沙侵害向南迁移至红山,后来再迁移至现在的榆林城。】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运动——治沙的脚步,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有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榆林成立国营林场,广泛发动群众治沙造林,数十万群众扛起镐头、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地;
六七十年代,大规模集体治沙造林大会战相继上演,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600多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
80年代,推行承包治沙造林,涌现出一批造林大户和造林先锋,榆林治沙成为中国治沙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上马,大面积发展防风固沙性能优良的樟子松,从没有一棵到130万亩,樟子松成就了毛乌素沙地最令人惊艳的绿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建设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百万亩基地,推广油用牡丹、长柄扁桃、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实现沙里淘金。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过去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几乎已经消失了,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
2019年数据显示,全市林木保存面积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3%,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这是一项了不不起的成就——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陕西省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曾经“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农田已实现了稳产高产,榆林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全省产羊第一大市。
现在,榆林市植被覆盖面积占陕西全省的20.9%,林草覆盖面积占全省20.4%,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位,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人与动植物的宜居之地。全市湿地面积69万亩,位列陕西省第二名,建立了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漠绿洲成为生态乐园。
这座昔日的“沙漠之城”正昂首阔步走向“绿色之城”。
5
四大优势,成就“中国的科威特”
最晚在明朝时,榆林已经开始了煤炭开采,明万历《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城东南)十余里为万佛洞山,又二十余里为炭山,产石炭,镇人赖以火食也。”
到清代,榆林的黑龙滩、大河塌、房家沟、白家沟等地均有炭窑,光绪末年,榆林城外东南各乡有炭窑10多处,各处皆有煤井,井深20余丈,每年各出产煤炭10余万斤。
现代勘探发现,榆林矿产资源富集,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之好、开发潜力之大在国内外均属罕见,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煤炭、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凭借自身四大优势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化工基地。
其一,矿产资源储量巨大。
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储量占全省 86%;
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且属高纯度一级工业品;
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
其二,品质优良、易于开采。
以煤炭资源为例,榆林境内蕴藏的煤矿资源普遍具有“三低一高”(低硫、低磷、低粉尘、高热量)的特性,适合用于煤化工原料,在制取醇醚、煤制油、煤制气和工业、民用方面节能环保优势明显,被称为“化工煤”、“清洁环保煤”。
其三,地理位置优越。
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处在宁陕蒙晋能源地区的核心区域,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可以受到周边大城市的拉动作用,激发集群发展动能。
其四,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经过之前国家连续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榆林已形成了连接西安、包头、银川、太原等周边大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境内有神延、神朔等铁路,榆阳机场规模在省内仅次于咸阳国际机场,电力、通信、油气管输网已形成体系,建有一批大中型水库以及黄河饮水工程等,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6
绿色发展,成绩耀眼
得益于独特的自身优势,榆林这个陕西最北部的城市近年来经济迅速崛起,成绩单十分耀眼。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9.66亿元,仅次于省会西安,位居全省10个地市的第二位,几乎比第三名宝鸡多出一半,人均GDP更是位居第一,超过西安。
不过,不能忽视的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榆林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产业结构失衡。
榆林第一产业比重一直稳定在5%左右,第二产业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占据较高比例,其中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4.7%、72.2%、23.1%,近年虽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二产占比过高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二产为主导的格局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其次,生产链不长,利润率低。
矿产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的产业链条较为简单,由于在煤炭石油等资源高利润时期不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当能源矿石资源价格下跌时就会造成初级产品产量库存增大。由于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所以难以培育出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环境因素制约发展。
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对于环境破坏很大。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治理会导致矿区采空塌陷,引发地质灾害,也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第四,技术型人才紧缺。
榆林地处陕西北部,与关中地区相比,教育水平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技术型人才短缺。
在科技研发方面,除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对生产工艺创新研发有较大投入外,广大中小型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存在投入不足问题。
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榆林未来的发展,应未雨绸缪,尽早采取应对措施:
*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应大力研发绿色、低碳新型生产技术,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转化率低下、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能源化工行业新型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和碳排放回收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能源化工生产过程清洁、综合、高效,能源化工产品实现高端化、经济附加值最大化。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
以生态循环系统为参照打造“超低能耗、超低排放、高经济效率”的循环链条,变废弃物为生产资源,将生产废弃物交换利用与企业环保化生产互相结合,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共同优化。
*实行政策调控,促进绿色转型
对能源化工行业企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进行修订,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标准和生产企业的排放要求进一步严格化,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具有低污染、低消耗生产工艺技术的企业入驻,推动绿色转型。
*植入绿色理念,打造绿色文化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立基于绿色环保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企业发展文化,增强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意识,将绿色生产、节能环保理念推广到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形成绿色文化。
行走在榆林,黄河奔腾、无定河源远流长;长城寻踪,一段行程就是一段华夏的边塞史——金戈铁马、旌旗猎猎,纷沓而至,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匆匆登场、离去,湮没在历史烟云里,又留下了依稀的印迹!
行走在榆林,“绿色之城”和“能源之都”正在高奏一曲奋进之歌,叙述着开拓者筚路蓝缕的壮志,叙述着奋斗者改天换地的豪迈。
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榆林,将在立足全球视野、厚植未来优势、普惠转型成果的步履中,走得更快、更稳!
.
参考资料:
榆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
榆林市人民政府网:《魅力榆林》;
“快门下的百态”:《榆林各县名来历》;
榆林网:《榆林在抗战中的地位及作用》;
马慧:《转战陕北重要战役》;
迟诚:《榆林:中国治沙从这里起步》;
郝彦丰、刘继远:《大漠新榆林,塞上森林城》;
张占林:《塞外毛乌素, 瀚海变绿洲》;
李苗苗:《陕北之北,美丽榆林》;
郝彦丰:《满目葱茏逐绿行》;
龚仕建:《榆林,绿色版图在延展》;
申元元:《交通变迁见证榆林发展》;
赵坤:《榆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模式与路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