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枇杷方,用的是枇杷叶

春夏之交,是美丽的花期,也是美味的果期。

岭南佳果中,枇杷是叫得上号的,看吃货苏东坡就知道了,他“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时候,也不曾忘记“卢橘杨梅次第新”。苏东坡口中的“卢橘”,便是今日的“枇杷”。

枇杷酸甜可口,还有润肺止咳之效,可有多少人知道,枇杷叶也是个宝呢?

这么说吧,人们所熟知的“川贝枇杷露”“止咳枇杷膏”等枇杷方,用的可不是佳果枇杷,而是无人问津的枇杷叶。

枇杷叶,善治肺胃之病

枇杷叶,这味“性价比”如此高的好药材,历代名家们怎能放过?不信你看李时珍的评价——

“枇杷叶,气薄味浓,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其大意就是,枇杷叶治病,取其“下气”之功。下气,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降气。

拿肺病来说,中医认为,“肺主气”,也就是影响我们的呼吸。如果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宣发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而如果气机不畅,肺气上逆就会诱发咳喘症状。

枇杷叶,既能下肺之气,又能下胃之气。胃气上逆,主要以嗳气、呃逆、恶心呕吐为特征。现行使用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就明确记载,枇杷叶入“肺、胃经”,功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其中,以“清肺止咳”的功效尤为突出。今天百姓家中常备的止咳药中,常有“枇杷”坐镇,如“川贝枇杷糖浆”“枇杷止咳胶囊”。而一些用于消渴、胃热证的成药或方剂中,也用得上枇杷叶。

咳嗽、浓痰、止呕,用生品枇杷叶

咳嗽、浓痰、止呕,用生品枇杷叶

采收干燥后的枇杷叶,就是中药“枇杷叶”的原药材。去除枇杷叶背面的绒毛,用水喷洒湿润使其软化,切成约1厘米宽的丝,再干燥,就是可用于治病的“枇杷叶”。

这样得来的枇杷叶,善于清肺止咳,尤其适合肺热咳嗽、痰稠;同时降逆止呕效果也相当显著。这也是归结于,枇杷叶“下气”的功效。

南朝医药家陶弘景还交代了一个简便的用法:“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意思是:如果来不及煎煮,直接口嚼吞服汁液,病症可除。

干咳、无痰,得用蜜炙枇杷叶

除了直接使用生品,“炙法”是历代医药学家认可的,曰:“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乃良。”

炙,是用液体辅料闷润后低温翻炒,现在用得较多的是“蜜炙”。

蜜炙枇杷叶的家常做法是:取枇杷叶饮片(即已去毛、切丝、干燥),加用开水稀释的炼蜜拌匀闷润,文火炒至不粘手为止,每100克枇杷叶(丝),用炼蜜20克左右。

炼蜜,指的是生蜜加水煮沸后,过滤去除杂质再稍浓缩而成。中医认为,生蜂蜜偏凉,煮一下又除菌又除杂,能使蜂蜜偏温。

枇杷叶经蜜炙以后,增强了润肺止咳的作用,很适合肺燥咳嗽、干咳无痰的人。也可以自行用蜜炙枇杷叶煮水、煲汤,来缓解咳嗽症状。

绒毛没去净,越治越咳

绒毛没去净,越治越咳

听闻枇杷叶这么好,有些人也学着弄些来煮水饮用,枇杷叶是好的,用的也对症,结果越治越咳,怎么回事?

要知道,古人对中药的炮制加工,可谓“精雕细琢”。枇杷叶的炮制用药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中药炮制经典《雷公炮炙论》,书曰:“采得枇杷叶后,粗布拭上毛令净,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

原来,枇杷叶表面虽光滑,背面却满是绒毛。这些绒毛一旦进到了药汤里,服用时便刺激咽喉,诱发剧烈咳嗽。

想要避免这一情况,可以有三种方法:

1.自己动手,把绒毛刷干净;

2.用细密的纱布包裹好,再进行煎煮;

3.药液用细密的纱布过滤。

本文来自《食尚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