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承传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艺术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艺术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历史上有些大家确实有世家背景,如唐人李昭道,官至中书舍人,继承家学。其父李思训曾任右武卫大将军,画作极为超绝,独树一帜。李昭道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因父得名“小李将军”。

清 王原祁 富春山图轴

王原祁,清代著名画家,江苏太仓人。乃著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山水能继祖法。并与王时敏、王鉴和王翚合称“四王”。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轴

但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更多的大家并不是世家出身。从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五代后梁著名画家荆浩,到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范宽,到元四大家的黄公望、倪瓒,到清代的四僧,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多数画家,几乎都是自学成才。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学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师徒传承要高许多。而世家难出大家,似乎是中国画一直以来的一种尴尬情形。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轴 纸本 117x55.5cm

但无论是自学成才还是有世家传承的大家,总有一个问题伴随着他们,即大家们的水平超过了祖辈、师父,却很难在儿孙、徒弟中被继续超越,甚至维持既有水平都难。

元 王蒙 关山箫寺图轴

历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很多,比如赵孟頫传外孙王蒙;金农传弟子罗聘;吴昌硕传弟子王一亭、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齐白石传弟子李苦禅、李可染。但是到了第三代再传弟子,大多数就式微了,再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第一代赵孟頫、金农、吴昌硕、齐白石都是自学成才,无师承可考。

清 罗聘 芭蕉罗汉

而世家传承发展要算清代的王时敏——王原祁一族。“小四王”中,王昱是王原祁族弟。王愫是王原祁侄。王宸是王原祁曾孙。再往后的“后四王”中,王三锡是王原祁族弟王昱之侄。王家可算名家辈出。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多数的情况是,大家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王家是最典型的了,从王时敏到王宸共六代,儿、孙虽亦艺术精湛,却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王氏一族终至湮没无闻。

清 王时敏 江山雪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似乎只能把这归结于王时敏、王原祁祖孙天纵英才,创造了绘画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后人比肩无望。

不论是自学成才的大家,还是有师徒传承的大家,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艺术无法持续传承、更奢谈发展的命运。高水平中国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半丁 仙居图

思维与理法是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的关键所在!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这个人胸无大志,整日只是思量着如何升官发财的问题,那他从事艺术的目的也仅仅停留在了升官发财的层次上。这就注定了这个人只会把艺术作为给他带来即时利益的手段,而不会去追寻艺术本身的“道”。

在古代,虽然有郑板桥这样弃官从画的故事传为佳话,然而习举子业仍然是绝大多数文化人的追求,许多大家亦是科举、官场屡屡受挫才转行做了画家。

王一亭 钟馗拜观音

在过去画画并不是专业,精英人才大多不画画,画家队伍的人才也不专业;而且画画的准入门槛也不高,文人可以画、匠人也可以画,有文化、没有文化拿着毛笔便可画,画家队伍的艺术素养良莠不齐。

因此,在古代,对画画的热爱只是极少数人的精神信仰,而画画更多被人看作是手艺。

对于大多数想通过掌握一点笔墨技法以保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家庭、老师所教授的本领足够吃饭。

因此,中国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学生重视,多数人在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大家们视若形而下的几手绝活儿、几种技法,大家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赵云壑 富贵长年

思维与理法是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家的后人、学生们却舍本逐末,贪图于简单易学、能够速成的经验继承,以有能力吃饱饭或以此为手段升官发财作为学画的目的。须经千般磨砺、锤炼的思维、理法、修养、情感便被弃于脑后。中国画的传承实际只成了经验的继承。

中国画自古至今一直有大量的所谓程式、技法流传于世。然而,绝大多数人是将从先辈、老师那里学来的程式、技法作为资本,对外故弄玄虚,神乎其神。

这种自以为是,一方面让这些人安于已掌握的东西而不思进取、不知变通,在胶柱鼓瑟中将先辈倾注了毕生精力、思想与情感,在自然造化中体验、归纳、提炼出的,灵活多变的程式、技法变成了空洞无物。经验性的东西随着思维、理法的丧失而逐渐僵化死板,终至被抛弃。

王个簃 健康长寿

另一方面现在人读书少,让艺术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许多思想、理法便在一代一代仅传皮毛的过程中销声匿迹,先辈大家所留下的东西在后人心中荡然无存。这便是许多大家觉得艺术无人传承、发展的苦衷。

凡是大家都对艺术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通观大家们的成名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固有规律,那就是,所有的大家都对中国画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对更高水平的艺术有着持续一生的追求,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追求进步。

相比之下,大家们的后代、学生虽然有明师指点,却少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先辈们的光辉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守着先辈、老师遗留下来的一点成果,却少了那份不断突破自我、对更高水平艺术的追求。在先辈、老师名声之下的安逸,断送了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前景。

即使老师倾囊相授,学生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而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于是便一代不如一代。这种境况在世家子弟中尤为明显,世家难出大家也便不足为奇了。

李可染 浓荫放牧

现代仍沿袭古人之流弊。当今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矢志精研艺术、追求更高境界的精英,人才已不是限制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然而,中国画的传承却面临了更大的困境,中国画发展的局面更加复杂。

首先,由于近百十年来的中国画教育严重西化,以院校教育为代表的主流中国画教育早已无法将原本的传统思维、理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绝大多数优秀学生苦读数年仍不得门径,或完全接受院校异化中国画体系教育而不自觉,中国画本有的生命力由此无法传扬。

李苦禅 远瞻山河壮

其次,在院校教育中得不到满足的学生们,为了寻求心目中那中国画本来的境界,转而向社会上流行的学派、名家学习。因学生们对中国画的热爱,故这种学习更加虔诚,许多学生对己之所学深信不疑。然而社会所流行之学派、名家多并非实至名归之大家,所流行之学问多所伪饰,看似传统,实非经典;所流行之思维、理法、知识多所异变,实非中国画之本来面目。此种境况限制了许多愿精研艺术之人才的进步,使其误入歧途。

再次,画画水平的高低多根据其职称、头衔而定,缺少根据文化层次与创作水平理想的评价体系建立,现实情况便是掌握中国画师承教育、中国画理论教育的名家、导师、教授多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大家,故主流的中国画传承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这一根本点上已经滑落。然学生们仍虔敬不疑地跟着这些水平有限甚至低劣的老师学习,在被老师的名头遮住眼睛的同时,对中国画的眼界也被禁锢在了中国画这座高山的脚下。

第四,中国画传承形式主义,许多所谓的传承只是走形式,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多集中在北京,集中在画院。青年画家难以密切接触到高水平明师。一些画家受到市场及现实观念的影响,其思维已然定型,难有更多改变。且许多人多图某某名家弟子之虚名,实未受名家学术之实,更无勇于突破自己现有境界之心力。相较而言,青年画家思维尚未定型,有极大可塑性,且对艺术满怀热忱,对向更高水平的突破有极大愿望,若受明师教诲,在传承之上更会有发展突破之无限可能,然却因身份地位较低而难以亲近名师。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师父带徒弟均是徒弟与师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追随老师左右,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熏陶,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思维方式,更全面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

然而现代化学校教育掐断了中国画曾经的师徒关系,让大家难以遇到合适的传人,将自身学术传授给心仪的弟子,也让学生难以接触到心仪的明师,传承中国画薪火。

赵之谦 玉堂富贵图

出路只有一条,要想成大家,还要靠自己

赵之谦,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精书法、篆刻。赵之谦善于向前人和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 在绘画上,成为“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昌硕 芍药图

吴昌硕,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初入门径。后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同治四年中秀才。同治八年(1869年),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樾习小学及辞章。最终集“诗、书、画、印”为一身,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齐白石 寿桃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齐白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非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后来画名盛于天下,而仍能不拘前人之论,多有突破,而成为一代大师。

黄宾虹 峨嵋伏虎寺

黄宾虹自少喜绘画、篆刻。6岁能临摹家藏的山水册。13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他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80岁后形成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的特色,成为山水画的集大成者。

艺无止境,博采众长,正是因为这份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不断突破,才让这些中国画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师徒传承这件事已不是画家学习的必经途径,此前,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学员们集体跪拜叩首名家,七八年过去了,也没看到有什么实际效果。盲目信赖所谓“名师”甚或有可能成为进步的障碍。

元 赵孟頫 疏林秀石图

向名家学习只是通向中国画高峰条条大道中的一条路,而这条路并不能直接通向山顶。师承虽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突破师承的程式、积弊。

正如前文所说,历史上的多数大家都是“画一代”,而有着大家作为明师的画二代乃至三代多湮没无闻。只有勤求艺术与勇于突破,才能再创辉煌。因此,要想成大家,还要靠自己。

靠自己精修传统,博采众长,靠自己不断追求画理,不断突破画法,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让自己具备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让自己掌握造化中的理法,让自己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艺术的不足,让自己跳出同时代的艺术格局,让自己突破同时代的艺术风气,让自己突破同时代画家的创作瓶颈,从而展示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文/丁雪峰)

金农 墨梅图

(0)

相关推荐

  • 陈政明谈国画人物画创作

    我们常常为永乐宫壁画中刚健飘逸的中锋长线勾勒所叹服,为梁楷"泼墨仙人"图中雷驰电掣般的水墨挥洒而激动.先辈们辛勤劳动积累下来的无数优秀技法和经验,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艺术传承」——王方书画作品鉴赏

    王方:女 退休,少年时由吉人也先生(齐白石学生)启蒙学习国画,先后师从王维华.刘玉春.王作霖.周保忠学习花鸟及山水画.现专攻关东山水画. 中华艺术学会会员 吉林省关东书画院理事 吉林延边齐白石后人及弟 ...

  • 论艺|画家与承传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艺术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艺术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 历史上有些大家确实有世家背景 ...

  • 光氏家族 一个画虎世家的传承和创新

    光氏家族 一个画虎世家的传承和创新 光氏"画虎世家"三代作品欣赏 光胜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商联·全国艺术市场联盟委员,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文化艺术顾问,中国桐城派书画 ...

  • 画家与承传欣赏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艺术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艺术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历史 ...

  • 为什么中华文明得以承传,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

    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中华文明得以承传,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合理的. 01 注重家教 ...

  • 画家葛承旺——气韵生动 芳香浓郁牡丹作品选

    葛承旺艺术简介 葛承旺,男,1960年生于山东济南,工艺美术师,自幼喜爱中国传统艺术,1981年毕业于山东泰安美术学院,后拜老艺术家刘广金老教授门下,被誉为"江北牡丹王".现为中国 ...

  • 14岁李嫣离家远赴瑞士留学!李亚鹏咽哽坦言不舍得:她承传了家族

    本文由 TVB剧透君 作者 JacksonTsang 原创  转载请注明:严厉打击任何抄袭行为,势必全网投诉到底! 现年48岁内地知名人气男星李亚鹏,与前妻王菲虽然离婚多年,但他们婚后所生的女儿李嫣却 ...

  • 【诗话文章】傅占魁|简论诗歌承传的渐进性发展

    继承与发展的渐进性是宇宙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体现着事物对立统一,辩证的法则.无论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如何地复杂多变,其实质都是继承与发展的渐进性创新,而不是全盘接受的继而不变 ...

  • 在桂西岑氏土司的承传中,来安路、来安府、泗城州和泗城府是佼佼者

    来安路.来安府.泗城州在桂西岑氏诸分土司中是最为偏僻和落后的地方.清康熙十二年抄本<西隆县志>刊登的一篇状文对来安路的潞城是这样描述的:"窃炽等始祖潘镐自大宋皇v年间随武德将军岑 ...

  • 实力派画家李承毅艺术作品欣赏

    李承毅先生近照 李承毅,1942年生于成都.1954年师从著名画家王雪涛先生为入室弟子,直至1982年先生去世.1956年入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师从马耀华辅导员.作品曾赴英国展出或以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

  • 沈曾植与王蘧常门风承传的同与异

    如果说,沈曾植是在碑学视野下,对章草作出了创造性建构的话,那么,王蘧常的章草则在碑学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碑学的笼罩,而从章草本体出发,对章草作了书史的梳理与扬弃,并在回归汉魏古法前提下,将章草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