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壬 太阳病
壬太阳病——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什么是经典呢,本来象对《黄帝内经》,尤其是《伤寒论》来说,真的是不应该在这里指指画画。为什么呢,就像刘渡舟老先生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说的,经典的东西都是很严谨的,你怎么讲都没有原意贴切,那是需要用心去体悟的。但现在也只能是勉为其难,明知故犯了。
这里要注意什么呢,就是最后这三个字,“为温病”。为什么呢,因为在中风和伤寒的条文里呢,最后三个字分别是“名为中风”, “名为伤寒”。这有区别吗,有啊。在前篇说过,“名为中风”条文并不是对中风的定义,同理,“名为伤寒”也不是对伤寒的定义。但是这里这个“为温病”就不一样了,这条呢就是对温病的定义。
上一篇呢,同时也明确了心肺是属于太阳的:肺者气,气者卫。呵呵,河洛真人不会也是近来闲的无聊,学那些个专家教授大师,又胡扯了个六气的新名目,在这里玩玩文字游戏,给《伤寒论》乱上添乱,忽悠大家伙寻开心吧?
说到温病,在大家熟悉的《素问——热论》的篇尾,黄帝提到过这个。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这里黄帝已经明确过,温病是天之六气所致来着,是属于伤寒,而且还明确了它的时间特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过了这个夏至日的就不再是温病,“为病暑”。
现在的问题是,到了《伤寒论》,医圣为什么就又明确的把它放在了太阳病里呢?
其实啊,关于这个温病,早在清朝的时候,吴鞠通在他的专着《温病条辩》里就已经讲的很清楚啦,而且认识定位的很具体。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怎么样,讲的够明确吧。手太阴是什么,外而经络,内而脏腑,上属肺而下络大肠。温病为何是太阳病呢,因为心肺是属于太阳的。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第十》
宋朝的时候,有个极具个性的医家叫窦材。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因为他把自己自比为“当世扁鹊”。就是这样一位恃才傲物的狂人,在他的着作《扁鹊心书》里,开篇第一句就是“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所以说学中医不学经络,不学《灵枢》,不学《黄帝内经》,能行吗?
还是接着说吴鞠通,上来直接就明言手太阴,厉害吧,至少比那些出口闭口言必膀胱的高明多了吧。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温病大家,对温病定位都已经精确到了手太阴了,却仍然没能弄明白医圣讲的何为人身六气,何为太阳之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自序里,吴鞠通明言该书是模仿医圣《伤寒论》写法写作, 而且从体例上一看就能明白。因为在接下来的条文,就是太阴之为病,太阴病云云。虽然真的是极力在模仿,但恰恰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首犯手太阴就是太阴病了吗?手太阴和太阴病是一回事吗?在这里,这位吴大掌门和当年的太医令犯了同样的错误,同样都是望文生义。不同的是,王叔和依照的是内经的热论,而吴鞠通参考的却是医圣的《伤寒论》。
关于温病和伤寒,现在依然有很多争论。真正弄明白真相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伤寒补内经之不及,温病补伤寒之不及,这才是真正的功德圆满啊,这是医界应该庆幸的大好事,还争什么啊。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无限放大。如果弄不清理论真相,执温病而统百病,走胡万林一样的路子,那就又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