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保定市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说起我与保定市图书舘的渊源,可以用“说来话长“做个开场白吧。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的我还是个刚进厂不久的电工学徒员,每月厂里发给十五元的生活费,除了吃饭每月所剩无几,因此有点余钱也买不了几本有关电工专业方的书籍,只能想办法去图书馆里借书来看了。
那时的保定市,市中心的古莲花池是民众最爱去的休闲场所,它不仅景色宜人、历史悠远,更是全国有名的十大园林之一,那时人们进园都是免费的,我也是个这个公园的一名常客,有一次我又去了那里,这次是专门来园内的河北图书馆办借书证来了,进了大门就轻车熟路地从东边的甬路绕过迎门的假山向南走去,不远的路东就是那当时的河北图书馆了,它在园内算是很古老的建筑了,在它向西的园拱形大门上,有白底黑字的图书馆三个字的文字
标识,在大门外的南侧,掛着写有河北图书馆的白底黑字大牌子,整个建筑透着那么庄重古朴,我拾级而上进了大门,里面是个宽敞的门厅,向里正面向东是上二楼的楼梯,它的两侧向东可进入后边的办公或藏书之处,门厅靠大门两侧各有一个门通向南北两个各自的大厅,北厅是图书借阅处,南厅是报刋杂志阅览室,在来之前我己经知道如何办理借书证了,所以拿出厂里开的介绍信后,由书舘的工作人员照章豋记发给了一个纸质卡片式的借书证,从此就开始了我的数十年的借书之旅了。
说到当时的河北图书馆,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原来在这之前,这里有两个图书馆,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河北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在它南侧不远的设在水东楼里的保定市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建于1957年,不久就与河北图书馆合併了。到了1958年,河北省政府在环城西路17号(现在的恒祥大街)的路东新建了一个图书馆,它占地2910平方米,是一个工字形的二层楼房,前部为阅览室、办公室,后部为书庫。新馆可同时容纳400多名读者开展图书的借阅活动。它在这里存在了四十一年,其间经历了1963年8月保定罕见的特大洪水和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階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及改革开放最初的年头,现在这幢工字形的大楼已成了建设银行了。
再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图书馆己不能适应各项功能的发挥,于是在1997年8月28日,新的图书馆在西郊的朝阳北大街619号新址动工兴建了,它占地10400平方米,主楼八层、配楼三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投资2400万元,可藏书100万册,阅览室拥有坐席600个,並于1999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六十多年来,我亲历了这三个书馆的发展和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也和当时书館的工作人员有了很深的交往,我比较熟的有两位女同志,那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一位姓孟一位姓王,她们对来馆的读者都是那么热情相待的,因此我把她们当作大姐姐看待,因为我去的特别勤,加上我借书从来不超期限,一来二去,久而久之互相也就熟悉了,这种友谊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后来有了文革,图书馆也停办了一阵,到了文革后期我再去书馆时只见到孟大姐,才知道那位王大姐己调到外单位去了,我的第二个借书证也是这时期托孟大姐办的,说“托”,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的条件,这书馆的工作也是在试运作中,可以说是从头开始的,因此也不可能一下子放开,让太多的人都进来借书的,后来又过了多少年她也退休了,书馆也搬到西郊的朝阳大街来了,那时我住在东南郊,再加上退休了,骑这么远的自行车腿腳有些不方便了,因此我去书馆的机会就少了,到了2008年我搬到新市区,住的离现在的图书馆近多了,于是又办了个借书证一直用到今天,算起来又过了十几年了。
总结这六十多年来我的借书经历,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几十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除了自购的专业书籍和多年来从保定图书馆借阅的大量的相关的书籍,给我在学习电工专业知识,和提高电工技能方面的以及一心向上励志做人方面的帮助是很大的,正因如此,经过几十年来自身的努力,在外界和领导以及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支持下,使我从一个电工学徒员,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作为一个工人的所向往的最高的层面一一这就是:我通过了保定市劳动局的严格考试合格后,並由国家劳动部核发了电工工人技师的资格证书,並与厂里签订了聘用合同,真正成了一名电工技师了,在这个新起点上我继续更加努力地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直至数年后的正式退休,今天想起来,我可以说:纵观我的职业生涯和经历,我无愧于我的今生和这个飞跃发展的时代。
在此文即将结束前,我由衷地感谢曾经的河北图书馆和后来的並延续至今的保定市图书馆和所有的领导及员工们,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岁月里更加热心地为读者服务,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谢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