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趣本在其中,要善于发现

作者注:2021年3月12日参加了县名师工作坊活动,本次活动的研修主题是: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活动共听了4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课题为《时间的脚印》。4位老师风格各异,设计构思也各不相同,课堂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时间的脚印》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要求中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需要注意的点和相关的知识。(自己慢慢品读)
《时间的脚印》一文后有阅读提示。(见图)

阅读提示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和方法,需要我们仔细的去寻找并发现。比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时间的脚印》一文是典型的科普焦虑(科学)小品文,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说明文本是非常实用的文本题材,旨在通过说让读者能够清楚明白。直截了当本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因读者的品味和接受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所以在直接的说出来读者就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加之科学小品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时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能理解,特别是学生。所以,作为老师(教者)既要能教会学生其中的科学知识,又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其中学习到,且还要注意方法。也就是怎样让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的说明文更具趣味性呢?
我以为,首先还是需要关注文本本身。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肯定是注意到了文本的内容的可读性和科学性、文学性的有机结合,也会最大程度的去关注读者的理解度。毕竟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通过作者的说让读者能够明白。作者是说的既科学又文艺了,如何传授给学生,那就要看教者的技术和艺术了。所以,这趣味得教者先在文本中发现,然后用适当的方法教授给学生。
其次,需要关注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
部编教材的线形编写结构让文本在单元中的运用突显,一篇文章放在单元中的什么位置也是很有趣的。例如本文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在单元主题中,已经说明了本单元需要教者和学生关注的问题。趣味在哪儿呢?在于压轴,在于一篇和其他科普文不一样的文章压轴。整篇文章读起来让人迷糊,好似前面已经说明了,后面还是用大段的文字予以说明,但细读下来却又觉得没有读懂,在半迷半懂中让读者的兴趣浓了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凭借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读懂此文是比较难的,所以激趣还在于教者的用心和发现。
再次,需要关注本文后的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本就是自读课文的标配,需要提醒学生读者尤其的关注。那教者该如何利用好阅读提示呢?愚以为不能和学生读者读书时的想法一样,需要在阅读提示中找寻到特殊的东西来。就像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一样,如果能在大众化的普通中设置一些能吸引人的让人觉得特别好奇的东西来,趣味自然也就出来了。哪怕结果是本来就知道的,但是因为有了找寻的过程,趣味自然也就跟着出来了。像本文阅读提示中的“独立成段的单句”,学生读到此处也知道这些句子是有承前启下作用的,但是哪些句承上,承了哪些段,这些段分别介绍了什么?哪些句启下,又分别介绍了什么?哪些句只着重承上,哪些句着重启下,哪些句既承上又启下,不分伯仲。这些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趣味也就自然的跟着来了。
最后,需要关注学生的特点。
学生才是学习最重要的部分。愚以为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远比自己教学生学习重要,毕竟学习是学生的事,虽然我们老师有不可推卸的引导和辅导的作用。但要分的清孰轻孰重,谁是重点,谁是中心,谁在为谁服务。
所以这个时候被服务者(学生)的兴趣如何被服务者(教者)激起就很重要了。这其中,教者努力的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尤为关键,如果有当然很好,如果没有那教者就要想尽办法去创造!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么!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就要把自己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人,把自己打造成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生发点,由点启发到线,然后慢慢生发。
也就是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表现出来的兴趣点,抓住有机会为学生创造的兴趣点,以此为基础激发兴趣,让兴趣在慢慢的发酵中变成趣味。
其实,说白了,就是换一种方式表达而已。
就像,同样口味的菜如果盛放在普通的瓷碗里,放在偏僻的地方一定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如果把它盛放在精致的碟子里,配上悦目的色彩,再把它放到五星级酒店里尊贵客人的餐桌上一定效果不一样。
回到说明文教学中,怎样把一篇文章教给学生们呢?我以为还是要用学生们已经掌握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只不过是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运用到自己的创新。把本来蕴藏在文本中的趣味挖出来。如:挖掘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探索、整理文本中作者带有趣味性的表达带学生品析、运用文本中适当的方法激趣让学生找寻、增加文本外有联系的趣味引学生参加并从中发现。
我始终觉得:美并不缺少,只是缺少发现;同理,趣味并不缺少,只是老师要多用心找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穿梭于文本与学生间,用心于发现与创造中,明晰说辞与趣味里。用兴趣带动趣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