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危证不避麻—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
中风危证不避麻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
摘 要 针对中风之内外风的争论,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中风思路: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阳气不到便是病,麻附细法透伏邪;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望莫及;闭证大续虎承汤,针药并施促苏醒;脱证小续破潜汤,上闭下脱苏合丸;中风后遗续命衍,麻细四五止痉散;不在内、外钻牛角,六经辨证统中风。
关键词 中风 大小续命汤 药王续命散 麻细四五止痉散 中风 培元固本散 李可 医案
中风,汉唐以前以外风为主,沿用大小续命汤长达13个世纪;自明清以来,出现了关于内风、外风的争论。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国初,偏重于内风,将平肝潜阳、镇肝熄风广泛用于临床,已成为当今中医临床思维定式。李可对后世中风理论提出质疑,并进行一系列批判。现根据其数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
李可认为,近代把内风、外风截然分开,不符合临床实际。人处大自然大气之中,风为百病之长,外风可引动内风。而且孙思邈明确指出:“诸急、卒、暴皆是风”从风论治,临床实效显然,实践才是检验是非的唯一标准(287页)。
药王中风 唐代号称药王的孙思邈,他90岁时中风,言语蹇涩,完全不能动,就口述了一个方子“续命煮散”,让徒弟磨成粉,做成“煮散”。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丸剂又快。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就起床了(99页)。
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为了便于推广,应当起个顺口的名称,故笔者暂称之为“药王续命散。”
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已、甘草、杏仁各90g,紫肉桂、生附子、茯苓、升麻、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g,生石膏150g,生白术120g。
加减:口歪眼斜:加清全蝎90g,大蜈蚣100条,僵蚕90g;失语:加麝香0.3g/日,另冲服。
主治:中风急重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风痱(原因不明瘫痪)。
用法:每次1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做四次饮,三小时一次;重症24小时用2g克,日三夜一服,不可间断。连饮7至10日。
李按 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孙思邈自拟自治方。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方中有大量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证见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就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20页)。
2 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
李可认为,小续命汤现在用的少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方子被清末民国初一部分中西汇通派骂得狗血淋头。他们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中风就是“肝阳上亢”,治法就要“镇肝熄风”,最著名的就是张锡纯(镇肝熄风汤),还有张山雷写的一本书《中风斠诠》,就是把古今所有治中风的东西作细节地批判,受批判最重的就是这个“小续命汤”。他们认为麻黄、桂枝都不能用,因为现代药理认为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附子就更不用说了(104页)。
脑出血 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286页)。
李按 从本案的病机来看,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