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吴国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一个正在兴盛图霸中的国家因为有了他使吴国走向衰败,最终灭亡,他就是“两面三刀,阴险毒辣,卑鄙无下限”的吴国太宰伯嚭(pǐ)。

春秋末期,楚国令尹子常把持朝政,杀害了朝中大夫伯邰宛一族,伯邰宛的儿子伯嚭侥幸逃到吴国,在吴国重臣伍子胥的帮助下当上了吴王阖闾的大夫,和伍子胥共同为吴国效力。

伍子胥本来也是楚国人,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全家包括他的父亲伍奢和他的哥哥伍尚,伍子胥逃到吴国,投奔在吴国公子光门下,后来帮助公子光成功刺杀了吴王僚,取得王位,当上了吴国的国君,这便是吴王阖闾。伍子胥因功当上了吴国的重臣。

说起来,伯嚭和伍子胥并无交情,只因二人同负家仇国恨,且遭遇相似,又身在异国他乡,所以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当时,吴王还怀疑伯嚭的为人,但是伍子胥极力保他,还以“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故事来打比方。正因如此,伯嚭顺利进入朝堂,当上了吴国的大夫。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也为了给伍子胥和伯嚭报仇,以孙武为大将,亲自带兵3三万征讨楚国。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五战五胜,一路攻进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东北),楚昭王仓皇出逃了。吴王阖闾威震天下,孙武一举成名。

回国后的吴王阖闾开始日渐骄奢起来,他在伯嚭的撺掇和鼓动下逐渐沉溺于美女的怀抱和物欲的横流中,而且听不进伍子胥和孙武的建议,雄霸天下的梦想也逐渐抛之脑后了。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吴王阖闾不听伍子胥和孙武的建议,在伯嚭的煽动下,趁越国奔丧之际,出兵攻打越国。不料中了允常之子新的越王勾践的埋伏,阖闾重伤而亡,吴军败退。

阖闾之子夫差继任新的吴王,励精图治,三年后率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与仅剩的五千士卒退守会稽山,吴军围而不攻。危急时刻,勾践欲拼死一搏,后来在大夫文种和范蠡的劝导下向吴军求和,一方面又派人向伯嚭送去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美女。

得了好处的伯嚭在吴王面前极力吹嘘说:“古代讨伐敌国的,也不过使敌国臣服而已。现在越国已经向我们臣服,我们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结果志骄气傲的吴王答应的越国的求和,撤兵离去。

接下来的伯嚭已经越来越显露出他贪婪、卑鄙的本性。为中饱私囊,他劝说吴王修建新的王宫姑苏台,结果是劳命伤财,重赋加税,人民苦不堪言。他还听从越国大夫文种的安排,将西施、郑旦两位美女献给吴王,吴王逐渐荒废政事,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伯嚭的贪财好色和祸国殃民逐渐引起了相国伍子胥的不满,而伯嚭又怕伍子胥发现他通敌卖国的罪证,就先下手为强,挑唆吴王赐剑伍子胥,可怜吴国的栋梁之才、堂堂相国伍子胥就这样被小人给害死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争中原霸主之位,率兵参加黄池(今河南封丘)之会,越王勾践率领偷偷训练的三千越兵攻打国内空虚的吴国,吴王急忙回师救援,又被勾践打败,吴国只好向越国求和。

四年后,即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兵伐吴,攻入了吴国的姑苏城,夫差自杀而死,临死前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而两面三刀的伯嚭又立马俯首向越王称臣,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他却不懂,越王勾践怎能容忍这样一个通敌卖国、卖主求荣的小人留在身边呢?遂下令诛杀了伯嚭。

对于困难之时举荐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伍子胥,伯嚭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为了一己之私,竟不顾大局利益,陷害忠臣,败坏朝政。

贪财好色、好大喜功,为了排除异己,谗言诽谤,投君王之所好,巧令口舌,搬弄是非,引导君王奢靡享乐,造成国库空虚,民怨四起。

收受敌国贿赂,通敌卖国,利用吴王夫差对他的信任,忘记了阖闾临死前的嘱托,纵虎归山,让吴王放松了对越王勾践的警惕,最终造成身死亡国。

孔子的弟子子贡评论伯嚭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在今天我国的江浙一带,还有用“伯嚭”一词来形容那些阴险毒辣、卑鄙无耻的奸佞之徒,也有寓意花言巧语、贪财好色一类人。

一个正在兴盛图霸中的国家却因他而亡,伯嚭也算是臭名昭著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