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一个人,一旦读懂这1个字,必成大器!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章感慨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简言之,“我讲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践行,但天下人没有谁能真正理解,也没有谁能践行。”可见,老子是十分寂寞和无奈的。在《道德经》里,老子讲到了一个“无”字,确实“甚易知、甚易行”,世人只要能够读懂、悟透,将来必成大器。

从外界汲取知识,要保持“无”的心态

众所周知,没有谁是一出生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知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得来的。在汲取知识时,人就要保持这种“无”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们常讲的“空杯思维”。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一个人越感到知识匮乏、越谦虚,其追求知识的欲望就越强烈,当然也越勤劳,故而知识流向他的速度就越快,个人成长也越快。

反之,若一个人气量狭小,学到一点知识就自认老子天下第一,对新事物、新知识都是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可想其进步的速度也难以快到哪里去。

与他人合作,保持“无”的心态

《道德经》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说讲得太多往往会到理屈词穷的境地,还不如讲得刚刚好。在与他人交谈时,有人爱好表现自我,故而总是唾沫横飞乱发表意见,这往往是要吃大亏的。应该把自己的那一点东西收敛起来,进入一种“无”的状态,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人。

《道德经》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看来,世界最好的状态是,百姓都保持质朴的状态,都尊道贵德,都追求“自知和自胜”,天下没有纷争,君王也就不需要“有为”了。其实最好的合作状态就是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不干扰,一般来讲,对情形最了解的人是当事人,一旦对当事人施加影响,很可能都是妄动,所以人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已经偏离了“无”的轨道。

有功业时,要守得住“无”

《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也”,依此推论,取得了功业之后,就要失去功业了,其实老子也讲了破解之法,那就是主动回归到“无”的状态,继而实现功业的螺旋式上升。

老子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要效法天地,故而取得了功业后要懂得“功成而弗居”,要懂得效法天道——“损有余以封不足”。举个例子,老板要想事业长久、壮大,就应该懂得保持“无”的状态,所谓“财散人聚”,给下属分得越多,下属就越忠诚,事业也才会蒸蒸日上;若老板自顾个人富贵和享受,得力干将早晚会愤愤而去,功业也早晚毁于一旦,是谓“财聚人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