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四圣心源>经典总结

杏林明医

传播中医,弘扬经方,守护健康!
9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六经解

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故五脏为阴。心主宫城,是为心包,合为六脏。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经气内根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亦曰六经,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也。经有十二,独言足经而不言手经者,手之六经,自胸走手,自手走头,所辖之部小,足之六经自头而足,自足而胸,所辖之部大,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两经同气,病则俱病,但手经轻清而足经重浊,病则手经轻而足经重也。

六气解

天有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天人同气也,肝足厥阴之经是为风木,心手少阴之经,是为君火,三焦手少阳之经,是为相火,脾足太阴之经,是为湿土,大肠手阳明之经,是为燥金,膀胱足太阳之经,是为寒水,经有十二,六气统之,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经气对化,自然之理,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病则一经之气见,或自见其令气,火自见其本气,或主令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主令之气,视其经气之盛衰焉。厥阴、太阴、太阳,足经主令而手经化气者也。足厥阴,风木也 ,手厥阴之火,应从风化,而厥阴经病,阳虚则手厥阴化气于风木,阳盛则手厥阴不从风化而从少阳之暑化。足太阴,湿土也,手太阴之金,应从湿化,而太阴经病,阳虚则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盛则手太阴不从湿化而从阳明之燥化,足太阳,寒水也,手太阳之火,应从寒化,而太阳经病,阳虚则手太阳化气于寒水,阳盛则手太阳不从寒化而从少阴之热化。少阴、少阳、阳明,手经主令而足经化气者也。足少阴,水也,水之气为寒,少阴经病,阳盛则足少阴化气于君火,阳虚则不从火化而从太阳之寒化。足少阳,木也,木之气为风,少阳经病,阳盛则足少阳化气于相火,阳虚则不从火化而从厥阴之风化。足阳明,土也,土之气为湿,阳明经病,阳盛则足阳明化气于燥金,阳虚则不从燥化而从太阴湿化。主令者盛,则化气者从之,化气者盛,则主令者从之,总之不离乎本气之虚实耳。阴易盛而阳易衰,凡人之病,阴盛者多,阳盛者少。阳从阴化则易,阴从阳化则难,气数如此,无如何也,一经病则自见其本气,而一经之性遂处发现,伤寒六经之证,六经之性情发现也。仲景为六经写真。

营卫解

肺主气,气行皮毛则为卫,肝主血,血行经络则为英。然肺藏卫气,肝藏营血,而实则皆出于中焦,以气血乃水谷之变化。中焦者,消磨水谷,变化气血之枢轴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风寒解

风者,天地之生气,寒者,天地之藏气。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木旺于春,木气发生则风动,水旺于冬,水气蜇藏则寒作。盖春木司令,阳自地下东升,风动而冰解,则生气得政,冬水当权,阴自地上西敛,寒凝而冻合,则藏气得政,是风乃阳气之发扬,寒乃阴气之噏聚,气不同也。风寒,客邪也,病则不关于客气,而视乎人身之主气。主气偏阳,则阳郁为热而入腑,主气偏阴,则阴郁为寒而入脏,无非主气为之也。其始感也,风寒之裹束在表,迁延日久,入阳明而传三阴,则皆本气之为病,非尽系风寒之力也。仲景伤寒立法,非第为外感之金书,而并为内伤之玉决。内伤之人,未必尽由于外感,而外感之家,无不悉本于内伤,解此则内外同归,主客一致,十病九全而不之也。

传经解

太阳在表,次为阳明,次为少阳,次为太阴,次为少阴,次为厥阴,厥阴者,经脉之在里者也。风寒感袭,受自皮毛,故太阳先病。经气郁隆,不得外泄,次第内侵,相因而发,日传一经,六日而遍。虽遍传六经,而未经汗解,则太阳表证,必不能罢。太阳不罢,则不拘传至何经,凡在六日之内,总以太阳为主,寒宜麻黄,风宜桂枝,无用余方也。若在经失解,里气和平,则不至内传,如里气非平,表郁里应,阳盛则入阳明之腑,阴盛则入三阴之脏。腑热则宜凉泻,脏寒则宜温补。凡人阳盛则生,阴盛则死,风寒传脏,阴盛而灭微阳,早用温补,固难尽生,风寒传腑,阳烁微阴,迟用凉泻,亦或致死。较之前在营卫,逆顺霄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仲景为六经分篇,而太阳一经,不皆表证,期间有阳盛入腑者,有阴盛而入脏者。但病入脏腑,而经证未罢,是以属之太阳,虽属太阳,而内入脏腑,是皆太阳之坏病也。至于阳明之篇,则全是腑病。阳明经证,乃腑病连经,而非指经病也。三阴之篇,则全是脏病。三阴经证,乃脏病连经,而非止经病也。少阳之篇,则半是腑病,半是经病。少阳居表阳里阴之介,阳盛传腑,阴盛传脏,故脏腑兼有。少阳经证,乃脏病腑病之连经,而非止经病也。若但是经病,则全统于太阳一经,不必另分六经之篇也。

里气解

风寒之伤人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之里气而为变者也。里气和平,则腑热不作,脏寒不动,终始在经,不能内传,但当发散其表邪,不必用温清补泻之剂也。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者,则阳郁而生内热,脏阴盛者,则阴郁而生内寒。

寒热之分途,全在乎中。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家,则阳明司气,胃腑生其燥热,阴旺之家,则太阴当权,脾脏生其湿寒。湿寒者,水气也,燥热者,火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阳升则化火,胃以阳土而含阴精,阴降则化水。水寒而流湿,火热而就燥,土者,水火之中气也,故火盛则燥热传于戊土,水盛则湿寒传于己土,此脏寒腑热之所由来也。然己土之性湿,庚金之性燥,湿者,太阴脾土之本气,燥者,阳明胃土之子气也,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湿盛者多而燥盛者少。

二.风寒原委

四时之气,木旺于春,水旺于冬。春木发生,则阳气敷布而为风,冬水蛰藏,则阴气凝肃而为寒。感春之风者,谓之中风;感冬之寒者,谓之伤寒。然冬亦有风,春未去寒,故风寒常互兼见,冬亦有伤风,春亦有伤寒,多少有别而已。

气血在经,是谓营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平人营卫调和,是以无病 。卫司于肺,肺金下行则生肾水,是以卫气清降而产阴精。营司于肝,肝木上升则生心火,是以营血温升而化阳神。气行皮毛,卫气清降则腠理阖而不伤寒。血行经络,营血温升则孔窃开而不中风。寒伤营者因窍开,风伤卫者因窍合,营伤则卫病,卫郁而表寒。卫伤则营病,营郁而里热。风寒外袭,营卫里郁而病作。营卫二气,分司于肺肝而总统于太阳,故太阳经病有风伤卫气,寒伤营血之不同。

风寒外感,病在经络,经络脏腑,表里连络,在经失解,阳盛则传阳明之腑,阴盛则传太阴之脏,入脏则但寒而不热,入腑则但热而不寒。传脏传腑缘于体质之不同,也于外邪有关联。寒伤营而卫病虽有腑热,而下寒居多。风伤卫而阳病者虽有脏寒而上热者众。卫司于肺,而实根于阳明,胃为化气之源也,阳明从燥金化气,阳衰而入脏,脏寒则燥化而为湿。营司于肝而实根于太阴,脾乃生血之本也,太阴以湿土主令,阴衰而入腑,腑热则湿化而为燥。

外感之病,入脏而生寒湿,来自伤寒者多于中风,入腑而生燥热,来自中风者多于伤寒。究之风乃阳邪易伤阴,寒为阴邪伤阳气之故也。

营卫之气宜外发不宜内陷,寒伤营者,营闭其卫,卫气外发则汗出而病解。风伤卫者,卫闭其营,营血外发则汗出而病愈。腑热则营血内陷而伤阴津,脏寒则卫气内陷而伤阳气。腑阳盛则卫气不陷,设其过盛而生内热,一用清散则卫发而汗出。脏阴盛则营血不陷,设其过盛而生内寒,稍用温热则营发而汗出。

若阴阳平和之家,营病则多外热,外热入腑则宜清里。卫病则多外寒,外寒入脏则宜温里。卫气之发赖乎阳明,卫病者不可泻戊土之阳气,故胃热盛满仲圣有缓攻之法。营血之发赖乎太阴,营病者不可泻己土之阴精,故腑热伤阴,仲圣有急下之条。

病失外发,在经失解阳盛而入腑,阴盛则入脏,脏寒则阴盛而阳亡,腑热则阳亢而阴亡,阴阳亡则命在旦夕。腑热急用凉泻,脏寒立用温补,补泻无差,仍有生机。然终不如在经解之。

太阳经;提纲

太阳以寒水主令,“太阳之为病”者,言六气之寒气为之病也;太阳病者,太阳经腑病也;太阳之寒气导致太阳经腑病,同气相求,物伤其类也。太阳经外在皮毛,卫护周身,为六经之纲领,故其脉浮。一被风寒则皮毛闭塞此经先病。其经起自两目,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挟脊抵腰…风寒外束则经脉不舒故头项腰脊骨节痛。肝司营血行于经络,肺司卫 气行于皮毛,而皆统于太阳,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伤太阳病;此太阳病也由来也。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肺司卫气,卫秉金气 ,其性清肃而窍闭,风以泄之卫气不敛则汗岀,孔窍不秘而恶风,风性浮散则脉缓,肺卫郁而鼻鸣,卫郁遏营血而为内热,卫统于阳明,卫气不敛则阳明不降而生干呕。

桂枝汤;桂枝行经脉之郁,芍药泻营血之热,甘草培中,大枣补脾精,生姜宣肺气。此中风之正治法也。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营秉木气。其性温散,温散则窍开,开则有汗,寒以敛之,营血不达,则无汗。寒气闭藏,卫阳郁陷,是以恶寒。寒性闭涩,是以脉紧。经气迫束,则见体痛。阳明不降,浊气上涌,则生呕逆。肺气阻逆,故作喘促。

麻黄汤,麻黄泻卫气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桂枝通经,甘草培土,此伤寒之法也。

太阳风寒大青龙汤证

若中风,脉紧身疼,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者,是卫气闭敛,风不能泄,营热郁遏,莫由外达,故证似伤寒,而加以烦躁,经热不解,内传于胸,则见燥渴。宜大青龙汤,麻黄泻其卫郁,石膏清其肺热,经热清散,燥渴自止。

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

太阳表证不解,阳虚之人,积水郁动,或热渴饮冷,新水不消,乘表邪外束,泛滥逆行,客居心下,阻阴阳交济之路,致令胃气上逆,而为呕噫,肺气上逆,而为咳喘,胆火上逆,而为燥渴,土湿木贼,而为泄利,土湿木郁,而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里水外寒,缠绵不解,是为异日内传三阴之根。

小青龙汤,麻、桂 ,发汗以泻积水,半夏降逆而止呕噫,姜、辛、五味,下气而平喘也。

太阳风寒白虎汤证

太阳经病,而兼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经病已解,内热未清,肺津消耗,续成燥渴,宜白虎汤,知母、石膏,清其肺金,甘草、粳米,培其脾土。辛金一燥,定生燥渴,然则太阳白虎证,即阳明承气证之初气也。此宜白虎,早清燥金,莫使燥气传腑,致用承气。

太阳伤寒五苓散证

太阳经病不解,或阳虚之人,宿水郁动,或热渴饮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烦渴思饮,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则吐,名为水逆。是为表里不解,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经,白术、苓、泽,内泻其水也。

太阳风寒抵挡汤证

太阳表寒解,经热内传,结于膀胱。膀胱者,太阳之腑,经腑合邪,热结血分,则其人如狂,以心主血而藏神,血热则神乱也。其结血自下者愈,结血不下,必须攻之。若经证未解,不可攻也,攻之恐卫气内陷,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但觉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破其结血。如日久病重,身黄而脉沉结,其人发狂者,此热在下焦,少腹必当硬满。其血海结燥,桃核承气不胜其任,非抵挡汤不能开,须验其小便,小便不利者,是膀胱湿热,非血证也,若小便自利,则血证无疑。宜抵挡汤、丸,相其缓急治之,少腹石硬者,用汤,满而不硬者,当用丸缓攻也。

太阳经传

太阳经外在皮毛,感冒风寒,皮毛闭塞,营卫郁遏,不得外发,自当内传,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经即遍,若脏寒不生,腑热不作,营卫无内陷之路,势必外发皮毛,泄而为汗。六七日中,经尽汗解,是里气之平者,里气非平,阳盛入腑,阴盛则入脏。传无定期,解无定日,视其脏腑寒热,郁动之早晚也。脏腑有传有不传,经无不传之理也。

好书推荐:

(0)

相关推荐

  • 在天为寒

    ​在天为寒: 太阳寒水 寒者 太阳水气 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 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 足太阳膀胱,水也 手太阳小肠,火也 火水异气,寒水统之 水位于下,而生于上 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 ...

  •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经典...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经典方剂黄芽汤的临症加减! 黄芽汤 功能主治 脾胃虚衰,中气虚弱,运化无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主要组方: 人参,甘草,茯苓,干姜. 肝气郁结 加桂枝,丹皮. 肺 ...

  •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1.闭 结 桂枝丹皮桃仁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丹皮11克 桃仁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参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 ...

  •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 黄元御|四圣心源药性总结

    不后悔 2018-09-10 人参,桂枝=扶阳达木. 人参,干姜=助阳补火. 甘草,茯苓=培土泻水. 黄连,白芍=清心除烦. 附子,川椒=暖水温肾. 附子,砂仁=暖水行郁. 干姜,附子=暖脾温肾. 干 ...

  •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湿疹、哮喘案,分享!!!

    QQ32280691 证:女孩6周岁,湿疹.轻微哮喘2年.大便成形粗干黑色为主黄色为少.少喝水的时候小便黄 舌苔:干.红点,舌苔偏红,中间凹 脉:滑 分析:中土湿旺,胃气不降. (1)胃气不降,肺气无 ...

  •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肺气郁升,临证之法,分享!!!

    肺气郁升,临证之法 肺气郁升之证,或喷嚏.或鼻塞.或鼻涕.或鼻血.或口疮.或口气.或咽喉肿痛.或声哑.或痰.或咳.或喘等等,证之变化虽多,要则均在于肺气之郁升. 黄师云:肺气郁升,土湿而胃气不降也.胃 ...

  •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风的根源是什么?】

    现在提起"中风",一般指的是脑卒中.其实,这个病名来源于中医学古籍,指的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那么,古人是如何认识 ...

  • 黄元御《四圣心源》用药的框架总结

    (一)五象概论: 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代表药物,当归. 3. ...

  • 【《四圣心源》清 黄元御】四

    <四圣心源> 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又名<医圣心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 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