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研读第10讲:第20章哀公问政(一)解读
中庸研读第10讲:第20章哀公问政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0章 哀公问政(一)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为政准则即文武之道;德的内涵是仁、义、礼、智;理解“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实践此达道的三达德(智仁勇)。
教学重点:为政准则即文武之道;德的内涵:仁、义、礼、智; “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达德”(智仁勇)。
【原文1】
哀公问政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则其政举③;其人亡,则其政息④。人道敏政,地道敏树⑤。夫政也者,蒲卢也⑥。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⑦;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⑧,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⑨!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释】
①哀公问政: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
②布在方策:布列记录在木板竹简上。布,布列,记录。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③其人存,则其政举:文王和武王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其人,指文王和武王。
④其人亡,则其政息: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息,灭,消失。
⑤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
⑥蒲卢:即芦苇,生长非常迅速。
⑦亲亲为大: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亲亲,前一个“亲”作动词用,为“爱”之意;后一个“亲”指亲戚。
⑧亲亲之杀: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杀,差别。
⑨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据郑注,这两句在下面出现,此为误重,应删掉。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
【解读】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重点,接续前章,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
接着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庸。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
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问辨,没有明确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不做到扎扎实实不停止。用比别人百倍的力量去做,即使愚蠢、柔弱,也会明智,也会坚强起来。强调学习必须靠毅力来完成。
《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古今通用。
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就是说治人之道在于有人勤于政事;治理土地在于地多长树木。说起治人之道的政事来,就像芦苇在水塘里,怎样形成苇塘一样,这就是天命赋予的的特性。所以,政事在人为,用人在于此人是否具备可用之人的标准,也就是天命。因此,必须修身方可明白治人的国事之道,修道就是修仁德。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就是人,因为只有人方能有慈善之心,爱自己的亲族为最大的仁,连自己的亲族都不爱,还能爱别人么?义就是处事适宜,尊贤人是最大的义。爱自己的亲族会有亲疏之分,尊重贤人会有等级之分,因此,仁、义自然就会产生了“礼”。对此,孟子后来发展为“四心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进一步的阐明了人性善的主要内容。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所以,君子自己不能不修身。自己要想修身,不能不从侍奉自己的亲族开始;要侍奉自己亲族,又不能不开始了解人;要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道”。
修身要遵循天“道”,亲族关系就是天之“道”决定的。此处充分体现了《大学》篇,“修齐治平”中修身齐家与治国关系的思想。此处,孔子是在充分阐述儒家的治国理念。那就是:国政就是人政,人政就是仁政,仁政就是人本性“中”的自然要求。人本性“中”就是人的本性“善”。
【原文2】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①。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②,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③,所以行之者一也④。或生而知之⑤,或学而知之⑥,或困而知之⑦,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⑧,或利而行之⑨,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
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达道,古今天下共通之道。
②昆弟:兄和弟,包括堂兄和堂弟。
③达德:古今天下共通的德行。
④行之者一也: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⑤生而知之:生来就通晓大道。
⑥学而知之: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
⑦困而知之: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
⑧安而行之: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
⑨利而行之: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
【译文】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孔子又说:“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解读】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天“道”决定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实行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由天“道”决定人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实现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五项伦常关系是人之天“道”,天命之道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也就是说只有遵天命之“道”方能致家庭、国政“中和”,对此,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此“道”,有的人要通过修道才知道此“道”,有的人要受到挫折后才知道此“道”,只要他们最终都知此“道”,其作用都是一样的。
真可谓是:生而知之为圣——在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生活环境,自身修身的努力;学而知之为贤——在成人前的学习环境,与自身的努力修身;困而知之为民——在百姓的生活之中,不实行中庸之道,不遵循天命而行,不率性而为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失败,如不思悔改直至无生存之道。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也就是说遵循“中庸”之道。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此“道”,有的人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实行此“道”,有的人逼不得已勉强而去实行此“道”,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此“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了。
自觉自愿——为人中庸,为了利益——利用中庸,逼不得已——被迫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孔子回答怎样才能遵循自觉自愿地去实行“中庸”之道:喜欢学习就能做到明智了;身体力行就能做到仁义了;知道耻辱就能做到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自己怎样修身了。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只有知道怎样修身,就能知道怎样管理人;知道怎样管理人,就能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可以说修身同样是是现代领导的必修课。
【原文3】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①,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②。子庶民也③,来百工也④,柔远人也⑤,怀诸侯也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⑦,敬大臣则不眩⑧,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⑨,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⑩。
【注释】
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
②体群臣也:体贴众臣。体,体恤。
③子庶民也:爱民如子。子,这里作动词用,以庶民为子,即爱民如子之意。
④来百工也:招集各种工匠。来,通“徕”,招来。
⑤柔远人也:优待边远异族。柔,怀柔,使归顺。
⑥怀诸侯也:安抚四方的诸侯。怀,安抚。
⑦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诸父,对自己父辈、叔伯的统称。
⑧敬大臣则不眩: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不眩,不迷惑,没有疑虑。
⑨子庶民则百姓劝: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劝,勉励。
⑩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畏,敬畏。
【译文】
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
【解读】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治国九经中庸之道。
《中庸》此处讲修身与《大学》篇修身思想相呼应。“好学近乎知”相当于“致知在格物”;“力行近乎仁。”相当于“意诚而后心正”;“知耻近乎勇,则知所以修身”相当于“心正而后身修”;“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与“九经”相当于“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讲:只有做到智、仁、勇方能自觉遵循中庸之道。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修身就能确立中庸之道;尊贤就不会感到困惑;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群臣,士人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九经的核心正是《论语》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治国理念。
【原文4】
齐明盛服①,非礼不动②。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③,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④,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⑤,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⑥,既廪称事⑦,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⑧,举废国⑨,治乱持危。朝聘以时⑩,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注释】
①齐明盛服:斋戒沐浴,使身心清洁虔诚,服饰端正。齐,通“斋”,斋戒。
②非礼不动:不合乎礼的事情就不去做。
③同其好恶: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好恶,爱憎。
④官盛任使:为大臣设置众多属官,使他们足以听其差遣。
⑤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
⑥日省月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省,省察。试,考核。
⑦既廪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
⑧绝世:指诸侯中世系断绝的。
⑨举废国:复兴没落的国家。举,复兴,振兴。废国,指诸侯中国事废弛的。
⑩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译文】
斋戒沐浴,使身心清洁虔诚,服饰端正,不合乎礼的事情就不去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的方法;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这是鼓励百姓的方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赠送给他们的粮食与他们的工作相称,这是鼓励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
【解读】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要做到:整齐严明衣冠庄重,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做,此是为了约束修身。仪表是心理状态的表现,礼仪是人本性善决定的。仪表礼仪同样是为了约束人的欲望。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除去小人的谗言,疏远女色的诱惑,轻财重德,因此,要勉励群臣品行贤良。从来没有亲小人、近女色、重钱财,而能够保持贤良品德的。当下反腐教训深刻。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对亲族不论贵贱要尊重其地位、不论收入多少要敬重其俸禄、不论远近要保持爱憎一致,此是勉励其家庭和睦的中庸之道。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要保证臣子们充分地行使权利发挥作用,此是勉励臣子忠心耿耿;要讲究忠信增加俸禄,此是为了勉励有识之士来为朝廷办事。此均为用臣的中庸之道。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不误农时、少收赋税,此是勉励百姓努力生产农事。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经常考核、按劳付酬,此是勉励招纳能工巧匠来努力做工;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此是为了优待外来能人。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怀柔之策为了安抚诸侯。
总而言之,此治国九条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学习札记】
哀公请教问执政,孔子言说论天伦。
仁义为本礼所生,修养自身用贤能。
治理国家有九经,三种美德惟真诚。
时使薄敛劝百姓,治乱持危需谨慎。
中庸研读第10讲学习总结
本讲研读了《中庸》第20章的前半部分。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重点,接续前章,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即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从而推导出“五达道”和“三达德”。接着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