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颜渊篇(一)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0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02

   释  解      

颜回请教老师,怎样修行才能达成仁的境界。老师说:“仁,犹如穿在战士身上的铠甲,能够保护身体不受伤害,有效地抵御敌方的攻击。仁德君子必须小心谨慎地守护自己'从先进’'尊德性’的初心,能够让自己在仁的覆盖蔽护之下,彰显出道义之礼的和谐。这样的修行境界就是古语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君子的'为仁’。一旦这样做了,你的整个身心就会浸泡在仁之中,覆盖在礼之下,天下自然会归于仁的境界了。君子的'为仁’修行全由自己内心主动抉择,是自律的,而由不得他人的呀!” 听了老师的教导,颜回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教导的旨要,进而请教说:“老师,你教导的'克己复礼为仁’的道理,我已经明白,请问具体实践条目是什么呢?”老师说:“要让自己整个身心浸泡在仁之中,覆盖在礼之下,必然要求从你的感知上开始:背离礼义的自觉地回避而不去看,背离礼义的自觉地回避而不去听;同时还要从你的言行上做起:背离礼义的言辞自觉地不去说,背离礼义的事情自觉地不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身心境界浸泡在仁之中,覆盖在礼之下。”颜回从老师清晰明白的教导中,知道了自己为仁的着力处,于是表态说:“我颜回虽有些愚钝,不那么机敏,但一定会努力遵照老师的教诲修仁行道的。”

03

   释  字      

《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属皆从克。苦得切。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𠅏,古文克,𠧳,亦古文克。段注:克,肩也。《周颂》传曰:“仔肩,克也。”人部曰:“仔,克也。”此曰:“克,肩也。”然则《周颂》“仔肩”累言之,毛谓二字皆训克也。肩谓任,任事以肩,故任谓之肩,亦谓之克。《释诂》云:“肩,克也。”又曰:“肩,胜也。”郑笺云:“仔肩,任也。”许云:“胜,任也。任,保也。保,当也。”凡物压于上谓之克,今苏常俗语如是。《释言》曰:“克,能也。”其引伸之义。《左传》曰:“凡师得儁曰克。”于《郑伯克段于鄢》曰:“如二君,故曰克。”即得儁之说也。《谷梁》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此《释言》之说也。《公羊》曰:“克之者何?杀之也。”此以相胜为义。《大雅》毛传云:“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俗作剋。上象屋,下象刻木彔彔形。木坚而安居屋下栔刻之,能事之意也,相胜之意也。刻、克叠韵。

《释名》:克:刻也。刻物有定处,人所克念,有常心也。

《尔雅》:克:能也。

朱芳圃的《殷周文字释丛》认为,甲骨文“克”字上部象胄形,下部象手剥兽皮之形,省头与手。字从皮通省,以古代作甲用皮。克本义为戎服,用以自御,故引申有能义,《尔雅·释言》释“克,能也。”又有胜义,《尔雅·释诂》“克,胜也”。《说文》云:“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形意俱非是。

04

   素  说      

前篇通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的导论,让达成“道问学”格物穷理目标的弟子,能从“学成君子”的教条规范的束缚中走出来,主动自觉地从“尊德性”的存心养性开始,从礼乐的源头处触摸礼乐之本质,达成礼乐精神“化仁”的境界,从而实现与时谐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之完满。本篇对“尊德性”转向后的修行进行了具体指导,明确了从仁、化仁、守仁、行仁的实践路径,最终达成邦泰民安、天下归仁的目标。首章通过“克己复礼为仁”的教导,期望修行弟子能从“为仁由己”中体察“里仁”之美,把握”礼”不是文本规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修行者鲜活的从道境界的呈现,是对他人、他物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对天地、鬼神的谦卑和敬畏,是“里仁”所显现的节制、谨慎和谦让的礼节之美德。

颜回请教老师,怎样修行才能达成仁的境界。老师说:“仁,犹如穿在战士身上的铠甲,能够保护身体不受伤害,有效地抵御敌方的攻击。仁德君子必须小心谨慎地守护自己'从先进’'尊德性’的初心,能够让自己在仁的覆盖蔽护之下,彰显出道义之礼的和谐。这样的修行境界就是古语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君子的'为仁’。一旦这样做了,你的整个身心就会浸泡在仁之中,覆盖在礼之下,天下自然会归于仁的境界了。君子的'为仁’修行全由自己内心主动抉择,是自律的,而由不得他人的呀!” 听了老师的教导,颜回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教导的旨要,进而请教说:“老师,你教导的'克己复礼为仁’的道理,我已经明白,请问具体实践条目是什么呢?”老师说:“要让自己整个身心浸泡在仁之中,覆盖在礼之下,必然要求从你的感知上开始:背离礼义的自觉地回避而不去看,背离礼义的自觉地回避而不去听;同时还要从你的言行上做起:背离礼义的言辞自觉地不去说,背离礼义的事情自觉地不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身心境界浸泡在仁之中,覆盖在礼之下。”颜回从老师清晰明白的教导中,知道了自己为仁的着力处,于是表态说:“我颜回虽有些愚钝,不那么机敏,但一定会努力遵照老师的教诲修仁行道的。”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克己复礼为仁”理解。通常解释“克己复礼为仁”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回归于礼,这就是仁。”我没有使用这样的释解。因为这种解读是针对尚处在“道问学”修行阶段弟子的要求,但是对于颜回是不适用的。《论语》的编者将此安排在下编《先进》篇之后,此时的弟子是经过“吾从先进”的教导之后,弟子的境界应该在“尊德性”后的进阶修行阶段,高足弟子颜回是对仁德有着较好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此我的解读是:“仁,犹如穿在战士身上的铠甲,能够保护身体不受伤害,有效地抵御敌方的攻击。仁德君子必须小心谨慎地守护自己'从先进’'尊德性’的初心,能够让自己在仁的覆盖蔽护之下,彰显出道义之礼的和谐。这样的修行境界就是古语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君子的'为仁’。”其中:“克”采用了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中的解读,即“克”本义为自御的戎服,这和罗振玉的解读“(克,字形)象人戴胄形”的自御之义相一致,因此“克”含有装备自己,让自己避免伤害之义,这个含义正是“不伤己身,不害他物”的“仁之为人”的本义。“复”采用了“遮护、覆盖”的解释,这和后面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及“非礼四勿”相一致。“礼”不是指具体的“条文规范”之礼,而是“依于仁”合于礼义的恭卑谦让之“礼”。“为”不是“是”义,而是字形“役象以助劳”的“做、干、作为”之义。另外“非礼四勿”中的“非”解读成“背离、违背”较好,因为这个含义是字形的本义;“勿”中有“不要”的含义,但是“勿”中还含有“避免、远离”之义,即是让人们践行时“拣去非礼,便即是礼”(蕅益语)。本章侧重于实现仁的途径和礼的作用,告诉人们:仁是礼的内在之根本,礼是仁的外在之呈现,即仁为体,礼为用,突出“为仁”的路径,唯有自律一条。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