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二十九)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02
释 解
孔老师对弟子们说:“仁是人之为人的内在品德,是悲悯慈爱的情感,存之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仁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因此,你们觉得'仁’离我们遥远吗?只要我自己决心行仁向善,那么仁当下就会来到我的身边,是随时可以获得的。不管外界的世风如何日下,环境如何恶劣,只要我们内心有'向善守仁’的人性之欲,从身边事做起,身体力行,反求诸己,克己复礼,'仁’自然会和你相亲相爱,亲附在你的身上,让你充实而仁慈。”
03
释 字
远(遠)
《说文》:遠:辽也。从辵袁声。云阮切。𨖸,古文远。
《广韵》:遠:遥远也。云阮切。离也。于愿切。
汉字“远”从辵袁声,甲骨文“袁”字从衣从又,是手提着衣服待穿的样子,表示穿衣出远门之意。有学者认为“袁”是在衣服上挂着圆形玉环,古人远行前,除了检查服装仪容之外,还要走几步路,听听衣服上的佩玉相击声是否悦耳,然后才能出门,这就是《礼记》所说:“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因此“远”指穿着挂有圆形玉环的衣服在路上行走。裘锡圭认为:“袁”可能指袁族人,“远”似是地名,“远”从“袁”声,二字可通,“远”也许就是袁族所居之地。“远”本义为遥远,距离长。引申为时间的久远,地理的边远,关系的疏远,意义的深远等。
乎
《说文》:乎: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户吴切。
《广韵》:乎:极也,辞也。
汉字“乎”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三个短画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本义是呼唤,召唤,引申为传召、传令、命令。古籍“乎”字多用作语气词,或作形容词后缀。
04
素 说
前面几章通过“善人”之“善”不同面向的教导,让弟子体悟“有恒者始能渐至于善人”的入德修行次第的面向;把握“善人”之心持续永恒的面向,以及善者博学养德、助人向善躬行实践的面向。本章继续“善人”之善的实践面向,让弟子通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善之欲”面向,体悟君子仁德实践的“仁之近”和“德之易”。老师对弟子们说:“仁是人之为人的内在品德,是悲悯慈爱的情感,存之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仁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因此,你们觉得'仁’离我们遥远吗?只要我自己决心行仁向善,那么仁当下就会来到我的身边,是随时可以获得的。不管外界的世风如何日下,环境如何恶劣,只要我们内心有'向善守仁’的人性之欲,从身边事做起,身体力行,反求诸己,克己复礼,'仁’自然会和你相亲相爱,亲附在你的身上,让你充实而仁慈。”本章继续前章,教导弟子仁是人人本自具足的,并不高远,只要你不排斥它,心不向外驰求,仁与任何人都没有距离,让弟子体悟仁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面向,把握善者“依于仁”的成德之善。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仁虽不远人,但人可以远仁”的逻辑关系。“仁远乎哉”是说“仁不远人”,但是此言说之中含有“人可以远仁”之义,这点需要人们用心体悟,细致分辨的。仁道自在人心,反求诸己即可得。仁从未离开过人,故不远人,对于人来说只有欲与不欲,“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内心追求仁的境界,那么,仁一下子就会现前,仁自会当下立见。而当人心存偏见,仁自然会离人而远去,犹如前章“互乡难于言童子见”,心存偏见的人是不可能见到仁的,同时人将不人。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此章'欲’字极堪玩味:'欲’非随意发念作想,尤非私意情欲之类,若是此类,纵知仁之为可求,却已远。……'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依仁’是'仁至’,则'志于道,据于德’是'欲仁’,'欲’有'主之’之意。上章,以互乡童子能自来,而见其欲有所进也,见其'欲’,圣人则不绝其进益之途,可见'欲’者能'自为’、'自主’……'我欲’是赋予、生成、造就,我欲不欲则为仁不仁之决定处,此故可曰:'我欲’则仁至,'我不欲’则仁义消绝。然,此所谓仁义消绝者,乃谓仁、我两绝,非谓仁亡我存也;我一旦'不欲’仁,我亦不复为我、不复为人也。……故,人'欲’则成仁,'不欲’不足以以心灭理也。”另外,还需注意本章三个“仁”字的差别。方骥龄在《论语新诠》中说:“本章有三仁字,疑有三种不同之解释:其一,'仁远乎哉’之仁,相人耦之道。谓人不可离群索居而孤陋寡闻,故不可远离与人相亲之道。其二,'我欲仁’之仁似为仁爱之仁,盖存有仁爱之心,斯有与人相亲之仁。其三,'斯仁至矣’之仁,人也。能仁爱,能与人相亲,人必然来亲附矣。”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