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心手和调,雄伟绝伦,信一代奇笔也

《经伏波神祠诗卷》,纸本墨迹,纵30.4厘米,横820.6厘米,行书,46行,171字,黄庭坚书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现藏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永青文库。
《经伏波神祠诗卷并跋》
《经伏波神祠诗卷》为黄庭坚57岁时所书,是其晚年得意之作。宋张孝祥跋称此卷“信一代奇笔也。”宋范成大跋云:“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明文徵明跋云:“右黄文节公书刘宾客《伏波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
一、伏波将军马援其人及刘禹锡的《经伏波神祠诗》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开国功臣。
马援是世家出身,其祖父马通为西汉武帝时大臣,“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四方兵起。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迁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册封新息县侯。
马援一生大多在征战中度过,有“穷且益坚”“马革裹尸”等成语传世。据《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为郡督邮时,“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伏波神祠位于湖南沅陵县东北的壶头山,是当地居民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所建。此地也是马援最后一次征战并去世之地。《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二十四年(48),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驰刑四万余人征五溪。……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不久,马援即病死在壶头。
《经伏波神祠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湖南时所作。刘禹锡经过壶头山伏波神祠时,“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看到汉时筑的壁垒,“汉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拜谒马援,“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抒发人生功名为累,世事沧桑,风云不再,故难得逍遥自足的感叹。“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马少游,马援的族弟,曾劝马援勿以功名事业而自苦。《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寇略岭处六十余城,自立为王。马援被拜伏波将军前去征讨,大破之,封为新息侯。“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从容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吏士皆伏称万岁。”
二、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的书法艺术特色
《经伏波神祠诗卷》所书刘禹锡诗并长跋,按山谷自跋,此书系为一位姓师名洙(字济道)的人所写。此人与山谷儿媳(石信道之女)家有亲戚关系(瓜葛),又曾经借用船只帮助过山谷之弟嗣直(叔向,叔父黄廉第三子),所以来向山谷求书。

张孝祥、文徵明题跋

黄庭坚在跋中虽言“漫书数纸,臂指皆乏,都不成字”,乃是客套谦辞,下文“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如何元祐中黄鲁直书也?”这是山谷老人对所作的高标自许。

叶恭绰题跋

综观全篇,笔画圆融遒劲,笔势挥洒自如,难怪南宋范成大跋云:“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譬泰豆之御,内得于中,外合马志,六辔沃若,两骖如舞,锡鸾肃雍,自应武象。既不入驰驱之范,亦诡遇者之所知也。” 叶恭绰更以“世传山谷法书第一,吾家宋代法书第一”盛赞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