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十五)
15.15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末
《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莫拨切。
《玉篇》:末:莫曷切。端也,颠也,尽也。《说文》曰:“木上曰末。”
汉字“末”从“木”上加“一”或“˙”作为指事符号,跟“本”相对,表示树梢。《说文》“木上曰末”。本义为树梢,也泛指物体的末梢、末端。凡物之末皆小,故引申有小义,表示微小、卑微。又引申为非根本的,次要的。又引申指无、没有。用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不要。
前一章通过好德者为政实践的“躬自正己而行善积德,其德日积而厚”的教导,让人们体悟“躬自正己其德日厚,责人正人其德日薄”的好德之善,把握君子行政的去蔽显明而怨远的行善积德之道。本章通过老师的“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教导,让人们把握积善厚德为“好德”者之本。
老师说:“好德的人不会停留于感官好色的放纵和享乐之上,能一以贯之地护守仁道,慎思有为地行仁厚德。一个为政的人,在事前不能进行心与口的商讨对谈,慎思琢磨,斟酌如何周全事理,成全仁德;在事后不能进行心与口的检讨察验,总结得失,探究如何改过从善,积善厚德。这样的人遇事不思不忧,放纵任性而丢掉'仁之为人’之本,我认为如此这样的人已经是弃本逐末而薄德的人了。”
本章需要注意有三:一是“不曰”之“曰”不是单指向人寻问而言说,而是指其心与口的探究斟酌的自言自语。二是对三个“如之何”的理解。前两个“如之何”是“怎么办才好”之意。第一个“如之何”是指为政者在事前如何周全事理、成全仁德的慎思斟酌;第二个“如之何”是指为政者在事后如何改过从善、积善厚德的检讨总结。第三个“如之何”是如此这样之意。即孔子对如此这样的人作出了定性的总结,即:他们是弃本求末而德薄的人。三是需要注意的是“末”字。“末”本义是指树梢,和“本”相对,引申有小义,又引申指无、没有。本章中释解者都作“无”解,但是仔细推敲本章,我认为应该作本义理解,即作“本末”之“末”解为优。因为本章是承接前面 “好德”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为政的“好德”的旨要,本章承接前章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导,让人们慎思斟酌以周全事理,成全仁德,如果丢掉仁德之“本”而不能慎思谨行,自然是随“末”而行,因此这里的“末”自然是“弃本”而后的“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