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和“爹”不一样?古人造字揭开秘密!难怪古代叫“爹爹”
小时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这么一个超人。他的长相或许并不好看,但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的温暖;他的胸膛或许并不宽厚,但他面对危险却是那样的毫无畏惧;他的个子或许并不高大,但他却毅然顶起了一片天。他是无所不能的,他是超人,他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父亲”。当然,我们更习惯亲切地称呼他为“爸爸”!
其实在中国古代,子女对父亲的称谓更多的是“爹爹”这个词,这个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比较常见,我们都不陌生。而“爸爸”这个的称呼,大概是从近代民国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所以有很多朋友可能会误解,以为“爸爸”这个称谓是一个舶来词。难道真是这样?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关于“爸爸”这个称谓的记载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根据三国魏明帝时期,张揖所编撰的《广雅·卷六下·释亲》中记载,“翁公叟爸爹?,父也”。意思就是说,这六个词所代表的的称谓,都是指代“父亲”的意思。《广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所以说,“爸”这个词在我国已经存在了近1800年,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舶来词。只不过,后来随着朝代更迭,很多中国汉字也发生了演变,有些汉字变得很少使用,甚至有些汉字的含义和读音都变化了很多。就比如,“父”这个词,在古代最早并不是现在的读音,而是读作“ba”,跟“爸”同音。既然“爹”和“爸”都是指代“父”的意思,那么古人的称呼“爹爹”,和我们现代人的称呼“爸爸”,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爹”和“爸”都是上下结构,字的上半部分都是一个“父”字。在最原始的象形字中,“父”字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拿着一把斧头。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个男人才是这个家庭的劳动主力,占据家庭的主导地位,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所以那时候,一个男人拿着斧头去劳动,就用来代表“父”的意思。另外,我们同样知道,古代可没有什么计划生育,一个男人有十多个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你看“爹”这个字的组成,上半部一个“父”,下半部一个“多”,代表一个劳动的男人,他下面有很多的子女,那么意思就很好理解了,这就是代表“父亲”的意思。
而“爸”这个字又有所区别,它的上半部分同样是一个“父”字,下半部却是一个“巴”字。“巴”的象形字看上去像一条蛇,它最初就是代表一种蛇,后来这个字的含义延伸,有了“紧跟”、“贴近”、“靠近”的意思。在《西游记》第27回“三打白骨精”这一段原文中,唐僧有些饿了,就让孙悟空去化斋,孙悟空是这么回答的,''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这段话里的“巴”,用的就是“靠近”的意思。这里,“爸”也是用了同样的延伸意,一个拿着斧头的男人劳动,有个孩子紧紧地跟着他,这就代表了“父亲”的含义。
所以啊,在古代,子女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爹”,那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后来大概是到了民国初期,先是上层社会和一些知识分子觉得“爸爸”这个称呼好像更亲切,慢慢地就被推广开了,一直用到了今天,却绝不是什么外来词。那么,到这里就算是说清楚了,“爹”和“爸”虽然同样都指代“父亲”,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并不是每一位父亲都可以被叫做“爹”的,其原因就是他没有很多的孩子。当然了,如果你喜欢古文化,非要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爹爹”,也不会真有人计较就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到了今天,在一些地区还有很多关于“父亲”的不同称呼,比如“阿伯”、“阿公”、“阿爷”、“阿玛”等等。在你的家乡,是怎么称呼父亲的?不妨一起交流。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书生,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