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资讯】【归纳分析】关于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知识整理

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全国知名地理科普平台,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地理科普备考,强烈推荐关注,关注后可马上领取565个高考地理专题设计福利!

热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

(2018·全国卷II)[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2019年北京卷)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图1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A.建桥成本低 B.水运条件缺乏 C.交通需求量大 D.人口迁移频繁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

A.50千米 B.200千米 C.500千米 D.2000千米

【答案】1.C 2.B

【解析】本题组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宫灯为背景资料,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和比例尺的计算。第1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图示区域进行定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第2题要求考生掌握中国的国土范围四至点,然后利用比例尺的公式进行计算。

1.从图中看,该地位于珠海,水域广阔,跨度大,建桥成本较高,A不对;该地水域广阔,河流径流量大,与海洋相连,水运条件较好,B不对;该地区经济发达,两岸经济交流频繁,交通需求量大,建桥可以缩短交通时间,C对;人口迁移一般指较大尺度的、较长时间的人口流动,说两岸的人口迁移频繁不合适,D不对。故选C。

2.中国国土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该地图图上距离约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厘米/5500千米=1/183千米≈1/200千米。故答案为B。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经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往往是限制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证因素,可以降低自然因素的限制。

备考秘籍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融入现实生活世界,浸润地理教育理念,是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选题背景和立意基础。试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选择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揭秘地理现象的同时。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带领学生领略悠久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自豪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热点追踪

1.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技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如在试题中出现的苏州陆慕镇御窑村的御窑金砖,油纸伞、出产于武夷山脉的铅(yán)山连四纸、“蜡染之乡”贵州安顺的蜡染技艺、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浙江富阳造纸等,这些传统技艺承载着地方特色和人们的智慧,成为高考试题的选材热点。

[透析考向]

试题以某地区某种优秀的传统技艺或者承载着传功工艺的手工品为背景材料,给考生介绍其工艺过程、特殊魅力,考查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传统工艺与现在机器大生产工艺的比较分析,理解其受到人们追捧和保护的意义所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工艺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传统工艺与相关的现代工艺比较,一般存在着工序复杂,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传承人少等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理解传统工艺的传承的意义不是其实用性,而是其文化内涵;另外特别注意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生产的工艺当时发展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

2.传统民居与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形式、特点,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中国南北方民居的比较、福建客家土楼、云南傣族竹楼、陕北的窑洞、地坑院、浙西南山区庆元县现存廊桥等。

[透析考向]

试题往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民居为切入点,将地区传统民居与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土壤等地理事物巧妙融合,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体现中华人民的智慧,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民居产生时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原则是就地取材、适应和改善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3.诗词书画与歌谣民曲

中国的诗词书画,尤其是描述山水、节气、天气的诗句和寄情于山水的书画,是中华文化美学的体现,受到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时节特征。如考题中出现的“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是对各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归纳总结;中华“福”字的书写对我国各地风俗文化、环境特色等元素融合等。

[透析考向]

试题往往以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优秀的山水画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地理认知力和地理理解力,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同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掌握中各地、各民族的突出地理特征和民俗特点,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注意在诗词歌赋中还经常和中国的时节、天气、气候等相联系,因此注意掌握中国的典型的天气现象、气候特点、时节特点以及与天气等相联系的农业活动、物候现象等非常重要。

4.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等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能引水灌溉和排水的农具水车,亦称“翻车”、“踏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等都在近几年的考题中频繁出现。

[透析考向]

试题往往以某地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为背景材料,考查关于农业的生产区位条件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力等;引导学生在当前背景下,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仅仅围绕发展农业“因地制宜”的原则,侧重对农业区位条件和综合效益的分析。要掌握以下知识点:①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征;②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③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