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一:记叙文"五笔"结构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一:记叙文"五笔"结构

【名篇引路】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①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点评:①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显现了一个生活的画面。

②第二自然段回过头来对文章开头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第三、四自然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三段的叙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基本情况,可谓"交代一笔"。)

③这里写出"散步"中出现了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折一笔"。

④中间几个自然段详写我在散步分歧中的心理活动,写了母亲的动作、语言,还运用了环境描写进行烘托,这里的重描细抹,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旨,这叫做"重描一笔"。

⑤结尾的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巧妙地写出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被深化了。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所以叫做"深化一笔"。

例文简评:本文用"五笔"技法,把一家人充满温情充满爱的散步之事写得丰富、生动,摇曳多姿,让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深深地留在读者心中。

【写法详解】

"五笔"结构,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从剖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的写法总结出来的写记叙文的一种结构。一般适用写一件事,达到把一件事写得波澜多姿,富有表现力。"五笔"结构一般可表示为:

"五笔"结构=轻点一笔+交代一笔+巧折一笔+重描一笔+深化一笔

开头的"轻点一笔",起到"扣题轻点,概说事件"的目的。

接着是"交代一笔",用于"交代原委,推动情节",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基本情况。

第三笔是"巧折一笔",就是写出事情中的"波澜","文如观山不喜平","巧折一笔"能让事情更有故事味,让事情摇曳生姿,富有扣人心弦的吸引力。

第四笔是"重描一笔",就是抓住突出表现主旨的片段、细节、情景进行浓墨描绘,从而凸显主旨。

第五笔是"深化一笔",就是在文章结尾处"画龙点睛",即用抒情、议论等方式表达深刻的感悟,从而"深化主旨",结成有力有味的"豹尾"。

当然,"五笔"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变换顺序,甚至可以增减部分环节;"五笔"结构也不是说文章只能写五段,这几笔之间可以相互穿插,每笔之间没有必然的界限。

【例文评析】

背影(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①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②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③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④。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⑤

点评:①开头简洁、明了,充满深切的怀念,直接点出"背影",这是"轻点一笔"。

②父亲的卸职,祖母的去世,家境的惨淡,可谓"交代一笔",交代了父亲为我送行,为我去买桔子之事时的家境,为后文更好地表现父亲不顾惜自己,倾家中之力为儿子准备紫毛大衣、买桔子等事情对作铺垫,衬托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③这里写父亲本打算不去送我了,可最终还是去了;写我嫌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写父亲为我铺好紫毛大衣,嘱托茶房等,可谓"巧折一笔"。

④这里对"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桔子"作了泼墨细描,是"重描一笔",写了父亲朴实的穿着,写了父亲"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他的"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体的倾侧""扑打衣服上的泥土",一系列动作,描写得细腻、真实、感人,让读者不禁潸然泪下,这样的重描细抹,生动地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无私、崇高。

⑤结尾通过感人至深的写信、读信的情景及"我"的感受结束全文,情意厚重,让人回味,有巧妙地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圆合,浑然天成,很好地做到"深化一笔"。

例文简评:本文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仔细研究,可以看到作者清晰的"五笔"结构的行文思路,文章取材真实,语言准确、生动、传神,描写具体、细腻,突出表现文章父子情深的主旨。

(0)

相关推荐

  • 记叙文写作常用结构

    记叙文写作常用结构

  • 朱元璋剥桔子给儿子吃,儿子很开心,母亲得知:快逃命吧,你爹要杀你!

    民间故事里面,总是会有各种有趣的传说,别看帝王和普通百姓离得很远,寻常人都见不到皇家的生活,但是这对于那些文人来说不是难事,不知道的东西完全可以脑补.后世就有了各种轶事,比如说明太祖滥杀功臣,比如刘伯 ...

  •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三:记叙文"串珠结构"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三:记叙文"串珠结构" [名篇引路]. 笑(冰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 ...

  •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五:记叙文."点面结构"

    [名篇引路]. 一夜的工作(何其芳) 周总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作了整理,把稿子送给他审阅.一天,总理 ...

  • "读名篇,学写作"系列讲座四:记叙文"对比结构"

    [名篇引路]. 雪(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 ...

  • 跟着名篇学写作之《窃读记》

    窃读记 文|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 ...

  • 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四

    跟着吴敬梓学写人 --<范进中举>中鲜活的胡屠户 <范进中举>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读大半辈子书最后终于中了举的穷苦书生 ...

  • 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三

    跟着莫泊桑学叙事 --<我的叔叔于勒>叙事特色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篇好的叙事作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故事结构安排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现实教学中,大多 ...

  • 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二

    跟着<孔乙己>学写人 写人叙事是初中生作文必须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贯穿整个初中阶段,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要进行这种写作训练.初中阶段几乎所有的考试,都要对这种写作技能进行考察,其必要性自不 ...

  • 跟着名篇学写作之《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食物 文|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 ...

  • 读名著 学写作:孙悟空有多高,他是怎么变毫毛的?

    文/陆生作 小学生喜欢孙悟空,也爱读<西游记>,至于读得效果怎么样,各人有各人的欢喜.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它蹦出来就是一只猴子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说明有人看得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