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果

五一假期没有走远,抽空走了一下自己的城市。市区的绿化变化不是一般的大,这几年政府可谓用心良苦,搞了很多社区公园,原有的公园也修饰一新。最大的特点是:多了很多草坪。

走到哪儿,景观草坪都是标配,绿油油的一片,开阔干净,的确让人神清气爽。假日,草地上都是游戏的儿童,搭帐篷的,放风筝的,搞团建的,聚餐的,热热闹闹。
BUT,我可不太喜欢,维护草坪成本不低,绿化得付出多少汗水,定期修剪,补种维护,没点专业水平,草坪养护可并非易事。
更主要的,对生物多样性是严重不利,别说很多野生的植物人为夭折,昆虫鸟兽也没了藏身之地。我们喜欢的草坪三宝,还有半边莲、马齿苋、夏枯草……早已没了身影。

其实很多野生的植物自带地被的效果,完全可以加以利用,之前写过的铜锤玉带草、爱地草都可以作为地被植物使用,要不用上地果(Ficus tikoua)也行呀,它是我近来特别关注的货,这样可以让城市多姿多彩,让生物多样性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地果,地上结的果么?聪明如你,还真是。
要不是我今年坏了一根筋,突然喜欢了榕属植物,我估计跟它很久都不会对上眼。偏偏就这样遇上了,爱上了,缘分这东西真说不准呀。
地果是榕属植物,跟无花果是亲戚么?那当然,据我粗浅的了解,榕属植物中,正正经经“进口”就是它们俩了。

只是等我打算记录它时,才发现,这个被我当做“稀有”的物种,在大半个中国只是寻常物种,那我是记录它呢?还是记录它呢?算了,勇敢点,就当认识一个别人家的植物呗。

地果,桑科、榕属匍匐木质藤本植物,常叫野地瓜、地瓜泡,全株有乳汁,长达10余米,匐地而生,触地易生须状不定根,形似巨型蜈蚣,故又称匐地蜈蚣。因外形像枇杷,在湖北省部分地区等地称地枇杷。
它的拉丁名是Ficus tikoua Bur.,其属名Ficus就是拉丁文对无花果的称呼,榕属也称无花果属,无花果正是榕属的模式种,榕属当仁不让的领导,它的种加词tikoua就有趣了,一直想不出来它的意思,只好求救汪远大咖,它居然是地果的音译。类似荔枝的属名Litchi是来自广东话对荔枝的称呼。

地果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为阳性植物,耐半荫,自然生长于低山区的山坡、田埂边、沟边、灌丛边、疏林下、路边等地,常成片生长。分布于中国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甘肃、陕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北部、老挝也有分布。

关注我推送的人都知道,我今年掉进一个坑,名叫榕属,一种看不见开花的植物群体。这个家族庞大,种类多,形态各异,却因为难得见到“植物生殖器”这个重要部位让人望而却步,我偏偏断了一根筋,跌进去了。
开始,我翻了一下朋友圈和自己关注的公众号,给自己列了一个榕属的清单,就按清单里的榕属植物一个个去找去认。地果就在我的清单里,只是我没有了解过它是谁,它怎么样,它是否在我身边。
仙湖的小黄老师眼睁睁看我掉了榕坑,某天突然跟我说,认识了地果没?他那里有。果然人脉广就有这个好处,以为不太可能见到的就轻而易举认识的。
趁着仙湖举办国际花展的机会,去了趟仙湖,地果成我那次行程必须完成的任务。小黄老师很热情把我带到它的身边,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地果居然就是匍匐在地的木质藤本植物,与大家认识的榕树那可是天差地别。

地果的叶片是它的主角,非常干净,分布均匀,它强大的藤是它们的坚强后盾,而扒开叶片,偶见的果实这是它给你带来的惊喜。

重点在这个“木质藤本”几个字,它具有作为地被植物绿化的所有要素,我在想,它要是用在城市绿化中,可以替代很多地被植物。
看它张扬的个性、恣意的攀爬能力,宽大却美丽的叶片,它适宜于公园或易遭游人践踏的场所绿化,可承受众多游人践踏。因为地果这种坚韧而繁茂的茎蔓总是纵横交错地生长着,这样就会自然的“织”成一张“巨型渔网”,能将表面松土、沙土牢牢地“网住”,再加上有茂密的叶子作为“封面”,酷似加盖了一张永久性的绿色地毯,这种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它地被植物所不能及的,堪称防沙固土的极品。可想而知,把它用在一些高速路旁的山上,可以减少很多大暴雨产生的事故。
而且,它亦可以观叶植物的身份作为吊挂盆景,柔韧翠绿的茎蔓潇洒飘逸,也是挺美的嘛,而且作为墙体布景也是不错的选择嘛。
更可怕的是,它的果实可以吃,在绿化的同时,地果还可作水果栽培,适合套栽在果园里,使传统的单季果园成为双季果园。或者种在家里的大院里,让孩子感受一下摘果的乐趣,那可比种草莓好多了,因为它长得简单粗暴,容易打理嘛。

只是,只是,只是,我很疑惑,为啥看似那么优秀的地被植物很少用在华南地区的绿化中呢?难道就因为它是人家的寻常货?!

对呀,它就是很多地区的寻常货,从它的种加词tikoua居然来自中国对它的称呼就知道它在我国的位置了。其实,我说不清楚它具体的分布位置,反正广东就真的没有。
每个地方给它的称呼几乎都不一样,比较多的人称之地瓜,民间谚语“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里说的“地瓜”不是番薯,也不是豆薯,就是榕属的地果。它还被称作野地瓜、满地青、地枇杷、地瓜藤、地胆紫、地石榴、过山龙、匐地龙……
看了一下网络的介绍,原来它带着满满的童年回忆,这个回忆大都是“摘地果、吃地果”上。我随便摘抄一段,看看大家是不是都有摘地果的回忆:
“这种儿时最美的零食催生了儿时最好玩的活动,就是刨地果。每年,我们都有固定的地点战场,熟悉那些地方是家地果,那些地方是野地果,家地果是很红的,扒开果皮,里边有细细的红色颗粒,很红,很香,很甜。而野地果内部是黑色粗颗粒,由于有开口,里边还可能有虫子,这是绝对不能吃的。这些野生的果子,完全就是大自然恩赐的美味啊!把他们一个个仔细地从泥土里抠出来,洗净,去蒂、去顶,一家人分而食之,这便是最大的享乐。”
(文字来自启书的《地果当熟》)

地果为匍匐木质藤本,有乳汁,茎棕褐色,节略膨大,触地生细长的不定根。

地果的叶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型,先端急尖,基部圆型或浅心型,边缘有细或波状的锯齿,具三出脉,侧脉3—4对,上面被短毛。

它是榕属植物,因为它的花为隐头花序简单说,看不见。

花小,单性,藏于肥大花序托中;花序摭具短柄,簇生于土中的短枝上,球形或卵球形;苞片3,基生;雄花生于瘿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6)枚;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

榕果成对或簇生于匍匐茎上,常埋于土中,球形至卵球形,直径1-2厘米,基部收缩成狭柄,成熟时深红色,表面多圆形瘤点,基生苞片3,细小。

重点:可吃,好吃。我没吃过,刚刚翻了一下某宝,还贼贵,有机会一定尝尝。

虽说有朋友提醒我不要随意说植物的药用价值,因为这方面未能专业证实,容易误导群众。可我还是想提,只是大家真的别把我推文的药用介绍当真,还真的要参考专业知识。

地果的全身都是宝贝,都可入药,植株匍匐生长,叶坚如纸质,呈倒卵状椭圆形,茎叶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热咳嗽、痢疾、水肿闭经等。果实具有清热散寒、祛风除湿,可以治疗咽喉痛。根可用于治疗泄泻、黄疸。痔疮、遗精等。

地果的榕果成熟可食,又是水土保持植物。叶大浓绿,茂盛,叶形美观,无毒、无害、无不良气味,种植后能很快覆盖地面,易形成良好的群体景观,在园林中可采用多种运用形式,是较好的园林植物景观。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匍匐木质藤本, 茎上生细长不定根,节膨大;幼枝偶有直立的,高达30-40厘米。
叶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长2-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具波状疏浅圆锯齿,基生侧脉较短,侧脉3-4对,表面被短刺毛,背面沿脉有细毛;叶柄长1-2厘米,直径立幼枝的叶柄长达6厘米;托叶披针形,长约5毫米,被柔毛。
榕果成对或簇生于匍匐茎上,常埋于土中,球形至卵球形,直径1-2厘米,基部收缩成狭柄,成熟时深红色,表面多圆形瘤点,基生苞片3,细小。

雄花生榕果内壁孔口部,无柄,花被片2-6,雄蕊1-3;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内壁,有短柄。无花被,有粘膜包被子房。瘦果卵球形,表面有瘤体,花柱侧生,长,柱头2裂。花期5-6月,果期7月。

中文正名  地果
拉丁学名  Ficus tikoua Bur.
别名  地瓜、地石榴、野地瓜、满地青、地枇杷、地瓜藤、地胆紫、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荨麻目
科   桑科
亚科  波罗蜜亚科
族   榕族
属   榕属
亚属  无花果亚属
组   无花果组
亚组  无花果亚组
种   地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