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斗工”卢芝高|竹林居夜话 2024-08-07 06:33:45 春暖花开,兴匆匆回故乡潮州采风,直奔刚刚获得“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老家金石镇。潮安区宣传部副部长李仲昕是“金石女婿”,说起金石的文化亮点如数家珍。说到常见的“嵌瓷”,他看我没那么兴奋,便给我讲了一个嵌瓷“斗工”的故事,我听了当即决定走进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金石湖美村,国家级非遗(嵌瓷)传承人卢芝高握手欢迎。他的手厚实、粗糙、有力。三句话不离本行,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嵌瓷的历史场景:300多年前,潮州的瓷窑炉火正旺,民间艺人面对废弃的陶瓷碎片突发灵感,经剪裁、镶嵌等工序制成花卉、龙凤等图案,从此嵌瓷艺术在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的“厝角头”大放异彩。卢大师说,嵌瓷艺术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国初,不单有了专门生产各色瓷盘碗供嵌瓷用的作坊,还出现艺人竞技、佳作频出的局面。讲到“斗工”,他两眼放光。当时建祠堂,请的工艺师傅大都两班以上,有的“门楼鼓”四屏“安仔”(人物)请四位师傅,每人一幅,互相“斗工”。俗话“输人不肯输阵”,当时师傅分档次计价,包工头为了“名色”,常常不借工本,互相攀比,雇用高于对方档次的师傅。这样一来,有的斗赢了,却赔了钱。卢大师听他父亲说,揭阳有个叫“阿蚁”的包工头,斗到把自家的房子卖掉添钱还不够,最后卖掉儿子。那回在彩塘金一村参观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从熙公祠,游客未进门厅先围住石门鼓那两屏石雕,它的成就就是“斗工”斗出来的。据说当年赠建者请了两班石雕艺人雕刻这两屏屏雕,两班师傅“斗工”,其中一屏有个“牧童放牛”的场面,由于石材性脆,很难雕出牧童手里那根悬空的牛绳,经过多位师傅研究,采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法,终于雕出一根细如牙签的牛绳。如此“斗工”,便斗出了精益求精的精神,艺人也有机会“偷艺”,俗话叫“勺来勺去”,互相取长补短。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出人才、出精品。卢芝高十分向往“斗工”这种氛围,对现实中“斗工”精神的缺失不无担忧。时下有的“包工头”,工程层层下包,为省钱雇用最差的工匠;一个嵌瓷项目招标,几十个包工头一拥而上,有的甚至行贿,真正有实力的剥不下“面皮”,不可能中标,最后中标的是最差(行贿最多)的工头。这样一来,工艺水平不断下降,出不了精品。听了有些懊丧。之后参观了卢芝高创办的“嵌瓷博物馆”,欣赏了他的作品,采撷了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精神为之一振:“斗工”的人还有,“斗工”精神还在!眼前的卢芝高,就是当代嵌瓷“斗工”的楷模。观赏卢大师的嵌瓷“屏画”,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个人物的眼神,如同“活”的一般。《十五贯》中娄阿鼠的贼眉鼠眼,况钟那侦探般的眼睛;《戏秋香》中秋香斜睨的眼神,阿大、阿二那色迷迷的目光,都是洞察人物心灵的窗口。这是嵌瓷“屏画”的突破。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嵌瓷艺人便尝试制作供陈设观赏的嵌瓷“屏画”,人物形象已经脸谱化,“千人一面”。为了突破,卢大师研习国画,专攻人物。在他的国画作品中,我同样看到那活龙活现的眼神。出自卢大师之手的嵌瓷人物,从眼神里便能读到个性和故事。看得出,他在默默地与看不见的师傅们“斗工”。20世纪90年代初,潮州市重建著名的青龙庙,已经成名的卢芝高挑起嵌瓷工艺的重担。设计屋顶上的嵌瓷时,他暗暗与先人“斗工”。传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汕头兴建存心善堂,善堂邀请潮汕两大流派的吴丹成和陈武州前来竞艺。为了技术保密,两班工匠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围在谷笪里,一边喝着工夫茶,一边精雕细凿。他们匠心独运,在屋顶上分别创作出大型群组嵌瓷《凤凰朝牡丹》和《双龙戏珠》。这两个作品被叹为观止,成为潮汕嵌瓷双壁式的代表作。青龙庙是龙的天下,卢大师在正殿屋脊上再现《双龙戏珠》。为了超越,他大胆采用夸张手法,让龙的造像尽可能“大”。将龙的图腾嵌成腾云驾雾状,龙身高度弯曲,利用高度差使其具有腾跃之势。色泽处理上,浅绿、深绿、正黄色巧妙搭配,一改纯绿的龙形象,充分体现青龙庙独特的文化内涵。嵌瓷是种苦力活。在卢芝高的“作坊”里,心血与汗水无处不在。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第一道工序“剪饶”就很不容易。盘碗甩碎以后,靠一把钳子把碎片剪成需要的贴片,费力不说,有时还会被尖锐的瓷片扎破手。有位好强的观众,想试一试,结果半个小时剪不出一片“叶子”来。一件稍大点室外作品,需要的瓷片动辄就是几千甚至几万块。嵌瓷通常在屋顶或露天作业,需忍受风吹日晒,工作时要盘腿而坐,一坐七八个小时,非常辛苦。卢芝高十几岁便开始做嵌瓷,年满60时,曾想过不再继续嵌瓷创作,但他后来一直没有放下。他对这门工艺的热爱与激情,“斗”赢了自己的年龄。2011年,青龙庙翻修并建独立拜亭。卢芝高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带领徒弟再上青龙庙屋顶。一年之后,青龙庙的嵌瓷焕然一新,独立拜亭再现了《凤凰朝牡丹》的壮丽景观。先后两项嵌瓷工程相隔20年,都出自卢芝高之手,他与自己“斗工”。卢芝高的“斗工”,突出体现在“创新”上。为了把嵌瓷从屋顶“搬”下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他借鉴泥塑、纱灯等工艺形式,从注重整体装饰效果的屋脊嵌瓷中,截取某一局部,制成可供室内陈设的挂屏或摆件。在艺术探索中,将国画的技法与壁画艺术融于嵌瓷创作,让它变得更富有内涵和生命力;尝试用玻璃珠、胶片等材料点缀,多方面提高嵌瓷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拓宽思路,创作出《二十四孝图》和《妈祖故事》等大型佳作,使作品拥有灵魂,拥有更多观众。他说:“在有生之年尽量多做些,让下一代人知道嵌瓷可以做到这样。”2013年,卢芝高在广东省美术馆展览的嵌瓷作品引起了轰动。他带来的作品,是一座宗族祠堂屋顶,长12米,宽1.4米,高2.05米,上面是古代传说人物、凤凰、花鸟等内容的嵌瓷。他和几位徒弟耗时8个月创作完成,单瓷片使用量就达近10万枚之多。这件作品破例摆在大堂。正逢广州举办“亚洲策展人论坛”,开幕式就在美术馆举行,潮州嵌瓷接受了世界的目光,为国家赢得了骄傲。在一个狭长的作坊里,心静如水的卢芝高同往常一样,一边指导学徒一边进行创作。继承父业的卢树生这样描述父亲的创作习惯:创作小憩时,他会搬来竹凳坐下,点上一支烟,透过烟雾一动不动地对着嵌瓷碎片沉思,时不时扶一下鼻梁上的老花镜,经常不到一支烟的工夫,他对作品就会有新的想法。这是卢芝高“斗工”活生生的写照! 赞 (0) 相关推荐 修旧如故的国木祠|记录⑧ 广东省普宁市流沙西陇村的平一堂杜氏木祖祠,俗称国木祠,是一座建于民国廿八年的老祠堂,该祠于2018年11月起,启动重修工程--以修旧如故的方式进行保护性修缮.在这段期间以来,一有时间就跑来现场做个记录 ... 普宁嵌瓷|永不褪色的艺术 普宁嵌瓷,俗称为扣饶.激饶,也有称聚饶.贴饶等,是广东省普宁市所拥二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资料介绍,这种传统潮式建筑的装饰工艺最早出现在明代,形成于清,清末和民国时期已经十分兴盛,至现代则更大放 ... 西闸来历的传说 有一次,与董乡文学的编辑去西闸村采风.来到西闸村口,一头石牛矗立在我们眼前,它头朝向南方,正抵着头运足力气向前冲去,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西闸村西口石牛 来到村里,经过交谈,我了解了西闸村的来 ... 洽济小庐|竹林居夜话 绘图:郑鹏 亲人微信群,是我们在云上聚会聊天的"家". 这天,二姐发了一张照片:鸟窝.鸟儿用一根根干藤编织的鸟窝里,三颗花点鸟蛋引来一片赞叹:二姐家的老厝"燕归来!&qu ... 家乡不再遥远|竹林居夜话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子里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家乡曾经的遥远. 因为参军,我从一个小镇来到了首都北京.那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贫穷,交通落后,使本来就比较远的距离,变得格外遥远.回一趟家,要坐上一天两 ... 潮乐作伴|竹林居夜话 除了潮州话,还有一种声音,会让你闻之心头一热,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那就是"潮州音乐".它是我们的"第二乡音". "锄头粪箕筐,三弦琵琶筝". ... 最后的邻居|竹林居夜话 自从父母亲移居府城竹木门,金石"竹林居"便成了"老厝".半个多世纪前,我懂事时的"竹林居",日间家家户户敝着门,夜里每个窗口都亮着灯.除了我 ... 老舅“断交”|竹林居夜话 祖母去世的时候,怕我过于悲伤,也怕我为了奔丧影响工作,瞒着我.探家再也见不到祖母,难过了好几天.又听到不好的消息:"老舅和我们断交了." 老舅和祖母感情很深.按照那个年代当地的习俗 ... 蚕姑娘|竹林居夜话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那样贫穷的日子里,我的五个姐姐妹妹都上了学堂,实属不易.竟然还出了个大学生,更是喜出望外.这是大妹林湃的光荣,父亲的光荣,"竹林居" ... “走日本”|竹林居夜话 日寇侵略我国时,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同样受到蹂躏.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百姓只能逃跑,俗称"走日本". 日军没有从汕头登陆,而是从澄海上来,到了庵埠 ... 10元钱的温度|竹林居夜话 钱,没有温度. 亲情,有温度. 大姐在家里是"大姐头",许多事都是她在操心.操办.我参军以后,大姐经常给我写信.我如风筝信似线,仿佛没有离开家.在许许多多的信件中,有一封信让我刻骨 ... 老汉“嫁大猪”|竹林居夜话 90岁高龄的父亲结束了勤劳慈祥的一生,永远地安息了.大姐夫李兄跪拜灵前,喊了一声"岳父大人"便泣不成声.他发自肺腑赞颂了岳父的优良品质,其中说道:"您从不重男轻女,在家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