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清肿瘤药对、药组研究
药对(也称对药)和药组,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而成,是方剂中最少的组方形式。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是中药遣方用药特点之一。
药对组合简单,但作为药对的两味药绝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病机的关键环节,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的配伍理论组合而成[1、2]。
余桂清先生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顾问,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40余年,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盛誉。特别是,他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注意探索肿瘤治疗中药药对、药组的运用规律,为肿瘤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辨证论治的对药
1.半夏、陈皮
半夏辛温而燥,功效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痰湿阻滞之呕恶常用药物。陈皮辛苦而温,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脾胃气滞、胸脘痞满及痰湿壅滞、呕恶痰涎等的常用之品。二者伍用,相使相助,半夏得陈皮之助则气顺痰消,化痰湿之力增强;陈皮得半夏之辅,则痰除而气自下,理气和胃之功更著。主治:肿瘤患者痰湿内蕴所见呕恶痰涎、胸脘痞闷等症;放、化疗过程中见呕吐、舌苔厚腻等症。
2.当归、黄芪
当归甘温柔润,功专补血。黄芪甘温,功长补气,气旺以生血。二药合用,补气生血之力倍增。主治:肿瘤患者证见气短、乏力等气虚证;放、化疗过程中白细胞下降。
3.枸杞子、补骨脂
枸杞子甘平质润,功专滋补肝肾,兼益肾阳。补骨脂辛苦大温,功专补肾助阳,既能温下元、固精缩尿,又可温运脾阳、涩肠止泻。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证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视物昏花等症。
4.白术、莪术
莪术辛苦微温,能入气分血分而行气血之滞,用于气滞血瘀和饮食积滞所致胸腹胀痛等症。白术甘温补中,苦可燥湿,为补脾燥湿之要药,每用于脾虚不运,或痰湿停留之证。二者配伍,具有燥湿化瘀之功。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因痰瘀互结所致痰涎壅盛之证。
5.白芍、当归
白芍酸而微寒,能补血敛阴。当归辛甘而温,能补血行血。当归辛香性开,走而不守;白芍酸收性合,守而不走。二药合用,辛而不过散,酸而不过敛,一开一合,动静相宜,使其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耗血,养血补血之功最良。另外,当归能和肝而活血止痛,白芍能柔肝而和营止痛。二者合用,还具有养肝和血止痛之力。主治:肿瘤患者心肝血虚之心悸、头晕等症;血虚,血脉不和之腹中挛急作痛。
6.柴胡、郁金
柴胡味苦性寒,轻清升散,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能疏肝解郁,且善升举阳气。郁金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功偏行气解郁,凉血散瘀。二药合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行气解郁之力增强。临床上用于肝郁气滞,证见胸胁胀闷、脘腹痞塞等。
7.杜仲、牛膝
杜仲甘微辛温,专入肝肾二经,功能补益肝肾,为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之要药。牛膝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利关节。二药合用,具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经之功。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出现腰膝酸痛、关节疼痛等症。
8.白术、白芍
白术甘苦而温燥,主入脾经,功专健脾燥湿,能助脾胃之健运以促生化之源。白芍酸而微寒,补血敛阴,主入肝经,功专养血柔肝,能敛肝阴、补肝血。二药合用,一阴一阳,刚柔相济,具有健脾柔肝之功。临床上用于肝郁脾虚之胸胁满闷、腹痛、泄泻等症。
9.天麻、钩藤
天麻甘平柔润,独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平肝潜阳之功,为治风之圣药。钩藤甘微寒,入肝、心包经,能泻肝火,熄肝风,为热极生风及肝经有热之证所常用。二药合用,平肝息风之力倍增。主治:肿瘤患者见头晕、肢体麻木等肝阳上亢之证;肿瘤出现脑转移,证见头晕、肢体麻木等。
10.枸杞子、菊花
枸杞子甘平质润,功专滋补肝肾、明目、润肺,为平补肝肾之药。菊花甘苦而凉,能疏风解表,并具有清肝明目之功。二药合用,一补一清,具有益肝明目之效。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之肝肾阴虚所见腰膝酸软、头晕、视物昏花等症。
11.桃仁、红花
桃仁苦甘而平,入心、肝、大肠经,有破血祛瘀之功。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二药皆为活血化瘀之品,红花质轻升浮,走外达上,通经活络,长于祛在经在上之瘀血;而桃仁质重沉降,偏入里善走下焦,长于破脏腑瘀血。相须配伍后祛瘀力增强,作用范围扩大,适用于全身各部瘀血。且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之功。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出现疼痛,出血,面色晦暗,舌质暗紫、有瘀斑、瘀点,爪甲有瘀点,脉涩等血瘀之证。
12.红花、苏木
苏木性辛味咸,咸能入血,辛可走散,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红花辛温,长于消散癥瘕。二者功用类同,少用则和血养血,多用破血祛瘀。二药合用,增强活血化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肿瘤患者出现疼痛,出血,面色晦暗,舌质暗紫、有瘀斑、瘀点,爪甲有瘀点,脉涩等的血瘀证;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皮肤色素沉着而见血瘀证候者。
13.徐长卿、元胡
徐长卿辛温入气分,能解毒消肿,通经活络,舒肝止痛。元胡辛散,苦降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为活血理气之良药。二药合用,一气一血,理气活血,活络止痛力强。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胸骨疼痛及其周身疼痛等症。
抗肿瘤的对药
1.橘核、荔枝核
橘核苦温,入肝经,温化散结。荔枝核甘温,散寒邪作用较强,兼能快脾气,益肝血。二药皆性温入肝经,均能散滞、消疝、止痛。橘核偏入气分,荔枝核偏入血分,二药配伍,相须为用,行气散寒止痛之功增强。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晚期盆腔转移证见腹部癥瘕包块等。
2.急性子、石见穿
急性子味辛、微苦,性温。能化瘀降气,软坚散结。石见穿味苦、辛,性平,入肺、脾经。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二药合用,具有降气活血,解毒散结之效。临床上用于食管癌见进食梗噎之症。
3.八月扎、凌霄花
八月扎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能疏肝和胃,活血止痛,软坚散结,利尿。凌霄花味辛,性微寒,入肝、心包经。能活血破瘀,凉血祛风。二药合用,具有疏肝和胃,活血止痛之效。临床上用于肝癌及肝转移癌证见肝区疼痛、食欲不振等者。
4.茵陈、栀子
茵陈味苦而性寒,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栀子功专泻火除烦、泄热利湿。二药相伍,可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临床上用于肝癌及肝转移癌证见黄疸、食欲不振等者。
5.威灵仙、郁金
威灵仙辛散性温通利,具有消痰逐饮,行气化滞之功,适用于气血滞痛,膈脘痰水之证。郁金辛开苦降,芳香宣达,性寒又能清热,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为血中之气药,用于气血凝滞不畅所致的胸胁闷痛等症。二者配伍,具有行气开郁,消痰化滞之效。临床上用于食管癌气血凝滞、痰阻所致胸部闷痛、膈脘痰水等症。
药组
1.太子参、白术、茯苓
太子参微甘,具有补气而不滞气,健胃养胃的作用。白术甘苦而温燥,主入脾经,功专健脾燥湿,能助脾胃之健运,以促生化之源。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胃、肾经。本品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专益心脾,利水湿。三药伍用,具有补气、健胃养胃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蕴,而见进食梗噎,食少脘闷,便溏泄泻,或痰饮停滞,咳逆胸闷,或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2.杏仁、贝母、桔梗
杏仁辛苦而温,辛能散邪,苦可下气,重在宣降肺气。贝母甘而偏凉,重在化痰兼清痰热。桔梗辛苦而平,重在宣通肺气,祛痰排脓。诸药合用,具有宣降肺气,化痰排脓之功。临床上用于肺癌及肺转移癌患者肺失宣降而见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等症。
3.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
枸杞子甘平质润,功专滋补肝肾,兼益肾阳。女贞子性禀纯阴,偏填补真阴。菟丝子辛甘平,功专补肝肾,充髓。诸药合用,具有滋补肝肾之功。主治:肿瘤患者腰膝酸软、头晕、视物昏花等肝肾亏虚之证;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而见肝肾亏虚之证
4.枸杞子、菊花、生地
枸杞子甘平质润,功专滋补肝肾,兼益肾阳。菊花甘苦,微寒,清肝泻火。生地甘寒,性润多汁,功长凉血止血,清热生津。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属肝肾阴虚所见腰膝酸软、头晕、视物昏花等症。
5.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肝、大肠经,能清热解毒,利湿。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入肺、肝、脾经,可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三药同为清热解毒之品。三药伍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癌之功。临床上用于肿瘤患者出现进食梗噎疼痛、发热、大便秘结等热毒内蕴之证。
对药、药组,多是临床医师在临床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应在中药药理实验方面加以进一步论证,注意研究对药的配伍规律及药物间的作用机理,使其更科学、更系统。同时,也要注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药对理论。
病案举例
赵××,男性,65岁。2000年3月15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12月出现进食梗噎,就诊于北京宣武医院,经食道钡餐造影示:食道中段癌。1998年12月15日在该院行食道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中分化鳞癌,侵及肌层,淋巴结转移5/12。术后予放疗一个疗程,总量5000拉德。其后未予特殊治疗。一个月前出现胸背疼痛,于北京宣武医院作CT检查示:右上肺转移,肿物大小3×2cm,拟化疗,患者拒绝,而来我院。现症见胸背疼痛,偶咳,纳少,睡眠差,小便可,大便干,舌淡、苔少,脉弱。中医诊断:噎膈。证属:脾胃虚弱。处方:太子参9g,白术9g,茯苓9g,生芪15g,急性子9g,石见穿9g,贝母9,桔梗9g,杏仁9g,徐长卿9g,元胡9g,白花蛇舌草15g。每日1剂。另:犀黄解毒胶囊2粒,每日2次。
2000年6月5日诊。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进食及睡眠转佳,大便调,舌淡、苔白,尺脉弱。上方去生芪,加生地9g,枸杞子15g,续服。
2001年11月14日诊。患者复查CT示:右上肺转移灶无明显变化,症状大体同前。患者已健康生活近10个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