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商纣王残暴,周讨伐商,原来他们的爷爷辈儿,是这种关系

商朝前期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商朝中后期开始,在西部地区汾水下游一带出现了“羌方”人群,这群人给商朝的西部边境造成了压力,给商朝边境居住的人带来很多干扰和麻烦。对此,商朝不能坐视不理,多次出兵出击羌方,刚开始的时候商朝还可以打胜仗,后来渐渐地,不知道是羌方变强大了还是商朝变弱了,胜负就不那么确定起来。连年的战争对于他们双方都是不利的,所以他们想用和平的方式结束战争。

在这个过渡期的商王是武乙,它是商纣王的曾祖父,他发现了一个陕西很有潜力的部落,也就是周文王这一支部落。武乙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就是以“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将该部落招募到自己的麾下。“玉十珏”就是“十对美玉”,古人认为王和玉可以相通,象形字可以视为两块对称的玉石。在古代,“珏”是玉器数量的单位,古人琢玉的时候,把一块玉石对半分成两块,制成一块对称的玉璧,合称一珏。十对玉璧是具有极高价值的。该部落的首领季历收下这些物品,同意了商王的要求,成为商朝的一方子民。

季历他们偏居一方,拥有很高的自治权,但一直遵守对商王的承诺,虽然武乙第二年就在渭水下游战死,可是他仍然率领自己的部落多次从陕西进攻山西南部的羌方,帮助商朝灭掉了羌方或是招抚了这一支队伍,总之在商朝末年的甲骨文中,已经再也看不到关于羌方的任何文字了。而这个为商朝解决羌方难题的部落叫作周,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武王的爷爷。

季历一生效忠大商,他被封为“牧师”,这个官职在《周礼》中是有记载的,字面意思是牧马官,实际含义有点类似于后面的大司马之类,算是比较高的官职。季历与武乙通过交换建立合作关系,双方信守诺言,季历获得了玉十珏这样珍贵的报酬,商王更是除去了心腹大患,这是一场双赢的买卖。可是到了后来,商纣王和周文王、周武王之间发生冲突,他们两方的关系就此破裂。

从商纣王的曾祖父一辈开始,周文王一方效忠大商,周文王则是从他的父辈开始接触这种为臣的观念,这还不算是君臣情感根深蒂固的情况。双方本就因交换而达成合作,而后双方当事人又都故去了,留下后人谨守先辈训导,各守本分就好,偏偏商纣王残暴,也没有看清楚自己与诸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自己的天子之威,以势力压人,周和一些有着自主兵权的势力又岂能真的乖乖听话呢?纣王以其残暴不仁挥霍的正是先辈用金钱和信义交换而来的东西,这样换来又换去,商和周从敌人变成朋友,又从朋友变回了敌人,这是玉十珏的交换力失效了吗?钱财终究有用完的一天,而后又回到起点,他们开始了新的竞逐。

顺应时势和民心,周最终取代了商,周人本不是商的长久顺民,而应尽之恩义也已经尽到,后世展开战争,这只能是从头算起。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不是承诺效忠大商的人,更没有义务效忠昏君,姑息乱世,所以人们非但不将其反商之军队称为叛军,反而将西岐大军称作义军,可见周取代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从前因为交换而建立的君臣关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物质交换是从很早开始就有的先民活动,在没有货币出现的时候就通过双方互相讲条件来达成交易。大商与西岐西伯侯家的关系就是用这种交换方式来建立的,用我们如今的经济贸易原则来说,双方公平自愿,平等互利,即使有主从概念,任何一方也都不能太过分,否则翻脸是必然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