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时代迷思——谨以此文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只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社会运动、思想运动、文化运动。“五四”提出的民主和科学口号,成为近代以来照亮中国社会前进方向的火炬。一百多年来,一代代民族先贤正是高擎“五四”的民主和科学火炬,照耀着国人前行。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五四”火炬的照耀下,在民主和科学思想大旗的号召下孕育诞生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思想,开启了民智,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自觉组织起来,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反官僚、推翻一切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大山,并动员人民起来,为实现民主、自由、文明、幸福的生活而奋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兑现了百年前的承诺,富强了人民,改变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中华民族以最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了曾经失去的尊严。
最近一期《博览群书》刊发的几篇“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文章,特别是中央党校李媛媛教授的这篇《〈杜威五大演讲〉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来华考察,正逢“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思想家的杜威,敏感地捕捉到了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随即调整行程,滞留中国,先后赴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并围绕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西方思想史、伦理学等发表了二百多场演讲,后来被整理为五大主题演讲。文中介绍,杜威的演讲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思想界、文化界,甚至包括政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听者之众,几于无席可容”,“虽挥汗如雨,而听众素静无一离坐者”。正如贺麟所言:“在现代西方哲学各家各派中,对旧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应该首推杜威”。
说起杜威,必然要说到胡适。杜威当年正是受其学生胡适之邀来中国访问。杜威访华期间,作为学生的胡适,全程陪同,亲自担任翻译的任务,并撰写文章向国人宣介自己老师的思想。对于胡适先生当年与李大钊同志之间爆发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媛媛教授的文中写道:“在这场争论的背后,是两个哲学流派或指导思想的争论……然而,这场争论绝非后世教科书所描述的那般刀光剑影、针锋相对,在基本立场上二者并无根本分歧。胡适并不是反对'主义’,而是反对用抽象的'主义’遮蔽了对具体问题的关注……李大钊也并非空谈主义,认为学理是研究具体问题的工具”。“由此可见,李大钊与胡适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并无分歧,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二者并行不悖,其差异在于侧重点的不同。”作为拾杜威衣钵的胡适,在“五四运动”前后,邀请杜威访华、发表演讲,并撰文宣传介绍杜威哲学思想,一方面起到了引领国人从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以科学理性唤醒民主意识,客观上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李媛媛教授文中还就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儒家经世致用传统的契合性作了简单比较,而且,还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认为两者“有诸多殊途同归之处”。文章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为国人所迅速接受,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为什么未能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从四个方面评价了杜威的五大演讲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今天对我们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强国的重要借鉴意义。文章总结指出:要立足现实,走中国本位的发展道路;要积极扬弃,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要古为今用,在现代化转型中需要重新挖掘传统的价值与资源;要融会贯通,谋求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读完李教授的文章,掩卷沉思。既被李教授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同时也为我们党内能有如此开明深邃见识的理论家而感到欣慰。人类的精神一定有共通之处,不然交流就成为不可能。人类的精神追求、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等,固然受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政治因素等影响,但是人在追求自身的尊严和解放,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一目标上,一定是有共鸣的。
革命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如今,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上一定仍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党始终高擎民主、自由、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中华民族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草于2021年5月2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