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入手治疗妇科疾病的6个方法

原创 刘柏洪 悦读中医 2月9日

小编导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有益气统血等生理功能,被称为“后天之本”,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就常可从调理脾胃这个角度入手,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妇科调理脾胃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6法。

1
健脾和胃法

适应证: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主症: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语音轻微,饮食不思,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弱,妇女出现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产后缺乳等。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方某,女,28岁,1997年5月3日就诊。

月事欠常,或先或后已有年余,今停经2月,头晕乏力,面色不荣,胃纳欠佳,小腹及中脘隐痛,大便溏、日2~3次,舌淡苔白,脉濡缓。责之脾胃纳运失职,拟参苓白术散增损。

西潞党参10克,云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扁豆15克,陈皮6克,怀山药15克,炙甘草5克,砂仁5克,台乌药10克,制香附10克。7剂。

药后头晕乏力、便溏好转,饮食渐增,法守原义再进。诸恙向愈,月事已行,唯量少色淡,拟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法。

西潞党参10克,云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扁豆15克,陈皮6克,怀山药15克,炙甘草5克,台乌药10克,制香附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益母草15克。14剂。

后随访经行正常。

【按】闭经原因,不外虚实二字,虚者为气血亏损,无血可下,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该病例健脾益气,滋其化源,血海充盈,胞脉得养,故经水自利耳。

2
补脾举陷法

适应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统摄乏权。

主症: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等。妇女可出现经行先期、量多,或崩漏不止,妊娠期间可出现腹痛胎漏、小便不通、产后阴挺等。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益气导溺汤。

赵某,女,32岁,2011年10月5日就诊。

产后40多天,妇保院检查子宫脱垂Ⅱ度,自述站立时体外可及,卧时较轻。症见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自觉头晕目眩,气短纳少,腰部酸楚,少腹坠胀,全身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补中益气,补肾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当归身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菟丝子15克,金樱子30克,炒枳壳30克,炙甘草6克,炙龟甲15克。7剂。

二诊:药后自觉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以前法7剂。

三诊:述诸恙已愈,唯感神疲乏力,腰部酸楚。拟前方减枳壳、龟甲,加杜仲、川续断以善其后。

【按】该患者由于素体虚弱,产程过长,产后过早下床,以致脾虚气弱,中气下陷,不能提摄,故阴挺下脱。治以“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为原则,投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之法,方必有功。

3
运脾化湿法

适应证:痰湿困脾,运化失司,气机阻滞。

主症:胸胁满闷,或呕恶痰多,形盛气弱,苔腻脉滑,经行衍期,或闭经不孕,带色多白,或妊娠肿胀等。

代表方:苍附导痰丸、启宫丸、完带汤之类。

徐某,女,32岁,已婚,2010年6月7日就诊。

近半年经行后期2~3 天,形体逐渐肥胖,经后带多,色白质稠,腹胀腰酸,神怠乏力,纳呆,便溏,尿少,脉细滑,苔薄质润。脾虚湿滞,湿浊下流,遂成带下。拟运脾化湿法。

苍术10克,白术10克,怀山药30克,大豆卷10克,白茯苓12克,陈皮5克,枳壳10克,炒白芍9克,孩儿参10克,炒山楂15克,生炒薏苡仁各15克,赤小豆30克,炒白鸡冠花10克。7剂。

二诊:前投运脾化湿之剂,带下显减,纳已知馨。法采前治:

炒白术10克,怀山药15克,柴胡6克,芡实12克,白茯苓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陈皮5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白扁豆15克。7剂。

服前方后,带下基本已愈,续服原方7剂。

【按】完带汤是治疗脾虚带下的良方,临床历验有效。本例治法均用完带汤加减,以运脾祛湿为主,俾脾运得复,水湿无以留滞,不止带而带自止矣。

4
调脾降逆法

适应证:脾胃升降失常,肝胃不和等。

主症:胸胁胀闷不舒,嗳气叹息,头胀而晕,呕吐恶心,烦躁易怒等。妇女常见妊娠恶阻,胎气上逆证。

代表方:香砂六君丸、苏叶黄连汤、紫苏饮。

孙某,女,妊娠2月余。头晕目眩,脘闷嗳气,泛呕纳呆,精神倦怠,脉濡滑,苔薄黄腻。证系孕后冲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拟调理脾胃,平肝降逆法。

苏梗10克,川黄连3克,吴茱萸3克,砂仁3克,陈皮5克,旋覆花10克,姜半夏10克,炒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党参10克,茯苓12克,姜汁竹茹12克,赭石15克。7剂。

药后头眩、脘闷、嗳气、泛恶均较减轻,胃纳亦增,偶有腰酸。再拟原方,佐入安胎药,服7剂而安。

【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如常,气机通畅,肝得条达之性,则呕恶得止。

5
温脾祛寒法

适应证:脾阳不振,寒湿内滞。

主症:经前或经行少腹拘挛冷痛,或绞痛,得温减轻,病甚呕吐清水,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经来量少色暗,淋漓不畅,或有血块,脉沉迟或沉紧,舌苔薄白。

治法:拟温中散寒通经法。

代表方:理中汤、温经汤等。

张某,女,28岁,2012年7月6日就诊。

病历年余,经行腹痛感冷,得温略减,不能进食。经水逾期而来,经色暗淡量少,面色苍白憔悴,平素头晕目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证系寒湿困脾,经行运行欠畅,拟温中散寒通经法。

西潞党参10克,炙甘草5克,炒白术10克,淡干姜6克,炒吴萸3克,艾叶10克,川芎5克,炒小茴香3克,香附10克,全当归10克,桂心3克。5剂。

药后经行腹痛减轻,精神喜悦,脉象迟缓,苔薄白。前方有效,原法出入。寒邪得暖而散,经血通畅无阻,则腹痛自愈。再服上方7剂,诸恙未现,腹痛若杳。

【按】本病例属痛经范畴,多因素体脾阳不足,胞宫虚寒,血失温运,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本病之治疗原则,以畅通气血为主,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则温而通之,热则清而通之。在服药时间上,于经前3~5天开始到经期,效果较明显。宜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疗效方能巩固。

6
泻脾清胃法

适应证:脾胃伏火,阳明有余,少阴不足。

主症:经行口舌生疮,经行吐衄,口臭,烦渴善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

代表方:泻黄散、清胃散、玉女煎。

何某,女,36岁,2003年8月5日就诊。

近3月经行口舌生疮,牙龈糜烂,经服西药抗生素及维生素类药逐渐好转,至次月经行又复发。经行先期量多色鲜,口气热臭,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证系脾胃伏热,累及冲任,热迫血妄行。拟清胃泻脾、凉血调冲法。

炒当归6克,川黄连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6克,焦山栀10克,升麻5克,麦冬12克,炒知母10克,炒黄柏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广藿香6克,生甘草5克。7 剂。

药后诸恙消失,嘱经前继服上方5剂,连服2期,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脾有伏热,故口疮口臭,口燥唇干,火能消谷,胃火盛则消谷善饥,治宜清泻脾胃之热为主。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热迫血行而见月经先期量多,故宜配合生地黄、丹皮等凉血调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