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1条)

从头学中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1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主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本条应做两段来看。第一段是“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太阳病本当发汗,但是大汗出则反伤津液,引起胃中津液不足,故曰“胃中干”。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胃中干燥,胃气不和则生烦躁。津液不足,故而“欲得饮水”,此时若大量饮水,则会因为胃气不足,不足以运化太多水液而反伤胃阳,变生水饮。所以要“少少与饮之”,让胃气运化水液,则津液自生,胃气得和,口中不渴,不烦而能安卧。

第二段是“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发汗而大汗出,膀胱经气被伤,不能化气而出,水饮因之内停。脉浮,说明太阳膀胱经气虽伤,表邪仍未尽去。小便不利,说明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水饮既是气化不利的后果,也可以进一步阻碍气化,引起小便不利。微热是表邪未去,消渴则是气化不行,津不能化,津液相对不足。阳气不能化水为津液,即使频频饮水,病人仍然会感到口渴,出现饮不解渴的“消渴”症状。此时当去饮邪而运阳气,使水饮得化,气化得行,则消渴自除,小便得利。由于仍有表邪未尽,所以还需要略佐解表之药。

方用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之甘淡渗利以去水饮,白术健脾化湿以助运化,桂枝辛热化气,以助膀胱气化,兼能表汗以除余邪。病人服用后,要多饮热水,以助气化,资化源。如果病人水饮去而气化和,则表现为汗出,小便利。在《伤寒论》中,汗出是表和之兆,小便利是里和之征。

五苓散广泛应用于各种水饮内停,小便不利之症,无论有没有余邪在表都可以据证使用,其辨证要点在于小便不利和饮不解渴这两点。若有其它水饮内停表现,也可以酌情加减使用。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8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9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0条)
字帖获取请点击:
伤寒论字帖
现已更新至65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