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于细节,常无视全局

近日,看到两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深有感触。

一篇是“教育三十家论坛”上,浙江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校长陈沪军关于“思维课堂”的演讲。他认为民办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何谓学校特色发展,学校特色就是课程的特色。课程特色除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国家课程的国际化实施,民办教育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民办教育可以做十六年一贯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中,很多老师都提及到幼小衔接、初中高中课程衔接等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就说明,在公办学校里面常常面临的一个话题就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连接不紧密。我也很关注民办教育,也想过要办就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甚至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却想不出这种学校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另篇文章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当前有一个热词叫“互联网+”,这里都把互联网当作了一个工具,似乎很多东西都可以套用。当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教育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于是,很多人都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这个专家说,应该警惕这种说法,不论互联网多么先进,都必须把“教育”放在主体地位。让互联网优化和改进教育的生态,而不是让教育依附和跟随于互联网。准确的说法应是“教育+互联网”。这篇文章让我也深有感触,说得真是太对了。教育就应该像教育的样子,教育首先得具备教育的特点和本质,然后,才能给它添砖加瓦。农村的教师素养不高,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强,于是,给老师们都配备了一本教参,可是,有了教参之后,所有的课几乎千篇一律,老师的备课能力更差了;后来,为了提高学生素养,学校为学生配发了教辅材料,这下,老师们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出题了,可是,教师命题能力下降了,以前的出题变成了划题给学生做,教学更没有了针对性。乡村也有简单的电子备课设备,例如,电脑,电子白板,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如果不放在辅助的地位上,很容易因电子白板而让老师失去板书设计能力,让电脑使老师失去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如果,不把互联网摆在辅助地位,只会让我们的教育品质越来越低下。

这两篇文章写得很好。让我想到,平时常常拘泥于细碎的事务中,而无视了事情发展的全局。我们常常专注于做具体的事,而忽视了做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一直急于往前走,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火急火潦跑得累了,一回头,发现走错了方向。就如,我的书写,每天埋头练习,持之不懈,坚持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发现端端正正写下的篇章竟不入以前的草稿。写字,也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看看问题在哪。而不是一味地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

我们人生很疲惫,却常常到头来,一无所得。

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单位讨论两个材料有感。

撰写者费尽周折,提建议者各自站在自己立场上,字斟句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待领导总结时,却换了一个眼光看问题。一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材料,如果你是旁观者,你想听些什么?你听明白了吗?就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好不好,得让学生说了算。这种材料的思维方式,一下子把问题弄明白了。二是关键问题不能打马虎眼。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常常在于几个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不能出错。就如一个人的发展,得有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因为总是抱着“差不多”的思想,凡事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凡事也就罢了,因为心态问题,最关键点也常常是草草了结。于是乎,在做事和做人方面就找不到自己的核心要素,人也就平庸了。

为什么领导者常常能够看出问题的关键?因为领导者需要掌控全局,常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着眼全局,就不会被眼前的琐碎所耽误;着眼全局,就会看得长远,盯准目标。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会有多大。这个胸怀大小,就是指眼光和格局。

何以单单指大的事业,即使做个教书匠,写字人,也要有点格局,才会找准重点,突出个性,成为自我,做个好匠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