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卫生员“王兰”的人生

作者:张福荣

距今70年前,在朝鲜战场上发生了一场世人瞩目的战斗。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之残酷激烈,伤亡之惨重在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这就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在持续43天里,美军在这片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投入兵力6万多人,疯狂倾泻炮弹190余万发,飞机炸弹9000余枚,整个阵地被削低了两米多。我志愿军坚守在597·9和537·7两个高地上,先后打退敌人900多次进攻。这次战役之后不久,美军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了停战协议。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战斗,牺牲奉献,战胜困难的精神图腾。

在坚守上甘岭的志愿军英雄中,有一位女战士格外引人注目。她是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名叫吴炯,1950年入伍,在抗美援朝中多次荣立战功,并作为坚守上甘岭的英雄代表,受到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复员后,她依然坚守上甘岭精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多次当选先进;退休后,她又成为全国第一批志愿者,义务为社区群众送医送药20余载;晚年,主动要求捐献遗体。

她一辈子坚守初心不忘本,利益诱惑不动摇,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本色,演绎出为国牺牲,为民奉献的精彩人生!

一、泣血请战上前线,誓死坚守上甘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年仅17岁的吴炯报名参军。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吴炯就下定决心,爱祖国爱人民,一生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她从护训练队毕业后,主动申请赴朝参战。因为是女兵,又个子矮小,几次申请没获批准,吴炯为了表示决心,刺破手指写下血书。她随部队入朝参战,在15军45师监工一连当了卫生员,和黄继光、邱少云同在一个部队。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监工一连主要担负579·9高地的火线运送弹药、给养、抢修道路和救治伤病员的任务。

上甘岭战役异常残酷!白天,敌人频频发起进攻,炸弹炮弹像暴风雨般地倾泻到我军阵地,把巨石炸成焦土,把通向阵地的道路封锁的密不透风。夜晚,敌人的照明弹把天空照得亮如白昼。敌机在头上盘旋,不时扫射投弹。我志愿军凭借坑道,用冲锋枪手榴弹顽强坚守。阵地上弹药消耗很大,缺粮断水严重,人员伤亡很大。及时进行物资补给和救治伤员,关系着战斗的胜利。由于敌人炮火的严密封锁,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运送一箱子弹一袋干粮一个苹果,往往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通往上甘岭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

看到敌人的炮火像豺狼一样肆虐,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看到战场上的共产党员各个都是好样的,吴炯浑身热血沸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像他们那样面对强敌绝不屈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在硝烟弥漫的山路上,吴炯向指导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组织考验我,'不写英雄榜,就涂烈士碑’!”这是老军长战前动员的话,吴炯记在心里。为了祖国和人民,她有着视死如归的坦荡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豪迈,更有着对党的无比忠诚!

运输途中,道路被炸坏,冒着随时到来的炮火抢修道路,她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和男兵们比着抬石头从来不服输不落后。载运炮弹的卡车被敌机击中起火,爆炸随时都会发生,她和战友们冒着危险奋力扑火,双手和面颊被烈火烧伤,手上丢层皮,眼肿的像条缝。她硬是咬牙坚持将炮弹运到前线。

往阵地运送给养,每人身背50斤物资,摸黑要爬20公里山路,她背着几乎和个子一般高的背袋,和她男兵一样穿越敌人封锁线,每一步都是与死神较量。

吴炯既是火线运输员,又是阵地卫生员。她穿梭在全连的8个阵地上和坑道中送医送药,救治伤病员。美军投掷了大量的细菌弹极易被感染,她舍生忘死,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女人特有的细心,组织战士寻找细菌弹就地焚烧,使细菌弹失效,阵地上未发生一例细菌传染事件。大雪飘飞,气温骤降到零下40多度。坑道里的战士们用木炭取暖。吴炯从一个坑道奔向又一个坑道,巡回检查救治伤员。敌机追着她疯狂地扫射,又投下炸弹。身边的巨石被炸得粉碎,气浪把她埋在雪中。吴炯借着照明弹起落瞬间,人眼致盲的间隙,在战壕里穿行,在弹坑中跳跃,像机警的狸猫冲进了坑道。

有一个班的8名战士因用木炭火取暖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吴炯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友全部转危为安。她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敌机投掷的炸弹把一条坑道的洞口炸塌,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在阵地上燃起熊熊大火。正在巡回医疗的吴炯知道坑道里有十多位战友被埋住,便不顾一切地冲进烈焰中。她的头发和眉毛被烧的滋滋作响,衣服上也冒出了火苗。她一边扑打着火,一边搜寻战友。她架起受轻伤的战友冲出洞外,又返回身背起伤重无法行动的战友往外走。她身材矮小,男战友身材高大。背不动时,她就把战友揽在身上一步步爬出洞外。在最后进行洞中检查时,她发现一位烧得面目的战士已经昏迷,大家都认为他牺牲了。就在准备离开时,吴炯发现他还有微弱的脉搏,立即拖出洞外进行抢救。看到他嘴唇干裂,吴炯含化雪水喂他,又把他冻僵的双脚揣进怀中焐热。战友得救了,吴炯却累昏了。

45年后,这位名叫徐达的被救战士辗转千里来寻战友。两位挂满军功章的老人,激动的热泪横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战友情,生死情,一腔热血写忠诚!

仅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经吴炯救治的伤病员就达百名之多。她被光荣地批准入党,先后荣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1953年“五一”劳动节,她作为志愿军唯一的女代表,参加了志愿军“五一”归国观礼代表团回国观光,并在怀仁堂向中央首长汇报,受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影片《上甘岭》时,了解到吴炯和另一名女卫生员的事迹后,创作了“王兰”这一典型人物。

二、隐姓埋名几十载,默默传承报国情

1959年,吴炯随爱人复原回到天津,担任了企业的保健站医生。

此前,她把名字改了。她原名叫吴祖福,后改为吴炯。炯,字典上注解为:明亮。在她看来,名字是符号,更是思想和观念的寄托。靠“祖福”,不如靠自己。她喜欢名字上带火,那是明亮和温暖的象征。在朝鲜战场上,她在黑暗中跑过太多的山路,看到过很多战友在上甘岭的寒冷坑道中冻僵,更痛恨那些制造世界寒冷和黑暗的侵略者。期盼光明,呼唤光明,建设国家的光明未来,已融入她的理想信念和行动中。她改名字,还有一个原因是怕组织上和同志们把她当“英雄”看,怕受到组织上的特殊照顾。

她记得,那次是部队邀请黄继光的母亲来部队做客。黄妈妈除了要求观看战士们的训练外,什么要求也没说。作为黄继光的战友和同乡,为了生活和语言交流的方便,部队首长也让吴炯参加了接待工作。离开部队前,吴炯根据首长的指示了解黄妈妈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一直微笑的黄妈妈此时变得格外严肃,生气地说:“烈士们流血牺牲为了啥?为的是舍身取义,忠勇报国。我不能把英雄的金奖章,换成个人搂好处的金耙子。借着英雄的荣誉向部队伸手,那是耻辱,是在给烈士脸上抹黑!”黄妈妈停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光儿参军临走时对我说,等把美国鬼子打败了。我回到家乡好好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如今,他的愿望无法实现了,你作为他的战友,要把他的心愿补上啊!”吴炯含着泪,下定决心,要在新的岗位上,一切归零,重新开始,不让“英雄”的包袱压住冲锋的脚步!决心把为人民服务当作终身职业,要像火一样燃烧,点亮人生,温暖他人!

从1959年到1988年,吴炯在企业医生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30年。吴炯从没和身边的同志讲过自己在上甘岭的情况。在涉及职务、级别、分房、待遇等问题上,从没向组织伸过手上,一些应当得到的待遇总是先人后己,却把全部身心扑在工作上。

基层保健站主要负责传染病防疫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治疗。春天瘟疫初起,每天一大早,她起早把熬好的防毒汤送到大家面前。盛暑,天气炎热,为大家准备下冷饮,消暑解渴。从职工的个人卫生到工作区域的环境垃圾,她随时检查提醒,天天监测消毒。她随身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一个职工的身体状况和疾病变化的规律,一些患慢性病的老病号,往往自己还没开口,吴大夫的问候就先来到。谁要有个急病或行动不便的时候,吴大夫像亲人一样,跟着跑医院忙前忙后,总得安排的妥妥帖帖。

基层保健站人少,但遇到的病症可不少。吴炯深感,自己医疗技术底子薄,就买来各科医疗书籍拼命读书。节假日,她不是在家陪着爱人和孩子,而是到图书馆查资料、到医院拜师求教。前些年,就在全社会都在奋力读书的时候,年过半百的吴炯,也牺牲休息时间扎进年轻人堆里上课学习。就在她53岁那年,终于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使她成长为一名全科系主治医生,立足基层工作岗位,解决了一大批慢性病、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问题。

翻开吴炯的档案,从模糊的字里行间,依稀可见这样的记载:1980年门诊量4559人次;1981年3692人次。这些数字并不包括防疫工作。这是多少人的工作量呢?档案记载,经常一人担负两个公司的医疗保健工作,又是家访、采购药品,又陪送危重病人看病会诊等。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病人认真负责,一视同仁。从没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和差错,所在单位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疫情。

在那个视荣誉为生命的年代,在一群重荣誉为人生的群众中,吴炯先后11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党员。一些老职工不知道吴炯曾经是上甘岭的英雄,只知道她是企业的老模范;不知道她是干部,只知道她是共产党员。大家说:“许多事,常常是你没想到,她先想到;谁有困难还没张口,她就来到身边!她像一团火,一接触就让人感到温暖”。

三、退休再入新战位,志愿服务做标兵

1988年6月,吴炯从企业退休的第二天就在社区开始了义务行医工作。1989年春天,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志愿者组织。吴炯成为第一批社区志愿者。

当年,吴炯从朝鲜战场上归来,隐功埋名,不事声张。今天,她却带着军功章高调亮相,像一个战士那样重返战场。她看到,商品经济的大潮市场经济的巨浪,打得一些人晕头转向,金钱使社会的价值观扭曲,道德在滑坡。她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用自己的现身说法,坚守理想和道德的上甘岭,让上甘岭的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

她成为“五老宣讲团”成员,把社区的中小学生们组织起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走到大中学校和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她讲朝鲜战场的经历,讲战友们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故事,那些活生生的事例,打动着年轻的学子们,让他们开始懂得是非美丑,懂得感恩,懂得了责任。

她身穿白大褂,肩挎药箱,里面装着血压计、听诊器、注射器等小型医疗器具和一些常备的内外科急救药品。这些都是吴炯自费准备的,免费为大家服务。她先后走访了社区几百户家庭,记载下186位行动不便老人的身体状况、病情规律和用药情况,定期上门巡诊,了解老人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她还制作了保健卡,发给身患慢性病,行动比较方便的中老年人。卡片因人而异,上面清晰明了地记载着用卡人的主要病情和用药注意事项。上面还有吴炯家的联系电话,便于大家及时沟通信息。使用过这种保健卡的先后有300多人。同时,每逢季节变换和社会上出现疫情时,她自写自编自印防病宣传资料贴到各楼门口,及时告诫大家引起注意。

吴炯为大家义务行医,自己也是老人,也有着各种疾病。上甘岭又冷又潮的坑道给她留下了终身腰腿疼的毛病。不仅经常疼痛,随着年龄的增长,连走路都困难了。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挡住她义务行医的脚步。为此,她买了老年手推车,既可以节省些腿力,走累了还可以歇一歇。金泉里社区居民刘淑敏家住15楼,有一阵犯了高血压,不能下楼,吴炯每天主动上门照顾她。一次,刘淑敏家电梯坏了,吴炯硬是爬上15楼,为她看病。社区中有位王大娘患支气管炎,高烧不退,经医院治疗,每天需要注射两针抗菌素。大娘住在5楼,因腿脚不便、体弱多病,无法上医院。吴炯便主动承担了为大娘注射药物的工作,每天给她打两次针。一周过去了,老人要给吴炯一些费用,被吴炯拒绝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到,吴大夫在社区巡诊,在路上休息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几百户人家的一个社区,有时她要歇上四五次。有时尽管天气很凉,但吴大夫的鬓角发梢总隐含着汗珠。人们劝她歇一歇,她总是笑笑说:“不累,不累,好着呢!”而家里的孩子们,却知道她有时疼得整宿难以入睡。

吴炯为社区群众服务24小时都在岗。前些年,家庭电话还不普及时,她在家门上贴个条:有事尽管敲门,耽误了病情是大事!后来,有了电话手机,她就把联系方式告诉大家。无论老人孩子,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路远路近,不分楼高楼低,只要有病人,她都会随叫随到。特别是到了夜晚,她的听觉练得格外灵敏。有一次,吴炯患感冒发高烧,家人劝她服了药早早地睡了。半夜里,吴炯在朦胧中惊醒问家人,是不是有人来电话?原来儿子为了让妈妈休息好,特意把手机拿出房间调到振动上。吴炯接过电话一看来电显示,就知道是个急症病人。她急忙穿好衣服,挎上药箱就冲入夜色中。第二天,当她头顶朝阳回到家时,带回的消息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从死亡线上被抢救回来了。社区群众们说:“吴大夫心里尽装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四、入党初心永不变,捐献遗体秉烛光

当年,吴炯在部队是干部,到地方时按照复员安排进企业。她没提任何要求。1988年,吴炯退休时工资是93·57元,后来,涨到400多元,现在为3000多元。这样的退休金,仅相当于当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或低收入的职工。而同期战友们的工资普遍比她高几倍。一些好心人觉得她委屈,劝她凭着资格和功劳,到上面找一找,不找不闹干吃亏。吴炯听了淡淡一笑,说:“让我向组织伸手?在我们家乡把伸手叫乞讨。靠乞讨撑面子,做人矮三分,说话没底气。这种事我干不来”。

还有人劝她,现在改革开放了,凭着你的技术挣点儿钱合理合法,别总干赔本的买卖。的确。多次有人请她出山合作,给出的待遇一个比一个优厚。这些都被吴炯谢绝了。她总是说:“社区几百户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需要我。我哪也不去。”

吴炯有着自己的心思。人生不能绑在金钱的标杆上衡量价值,那样跳起来高,掉下去也快。朝鲜战场上那些先烈们为了保家卫国生命都可以牺牲,在他们眼里是钱重要,还是理想信念重要?!其实,人的信仰与钱无关。

平日里,吴炯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她家的门窗破旧了不肯换新的,家具用了几十年还在用。由于年岁大了,骨骼缺钙,她的腿经常抽筋,但却舍不得买补品,只买点骨头熬汤补钙。一个当年用碎布头缝制的布袋子,是她的提包,洗了又洗,用了十几年也舍不得扔。她一个人生活时,每周外出买上两兜馒头,炒一盘青菜吃上两三天。近几年,她住进养老院,为了一月省几百块钱的费用,特意选了阴面较潮的房间。她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了义务行医上,用来资助更困难的人。社区里有一位大娘一人带着两个智障孩子生活,没有经济来源,全靠政府救济。她便主动承包了这个家庭的帮困工作,定期上门为母子送医送药,每逢年节,还要送去百十元钱和节日礼品,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天津读书的女学生罗云雨,是一位来自广西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生活非常困难。吴炯在学校做报告时结识了她,从此,小云雨的生活中多了一位关心照顾她的“亲奶奶”。老人家做了什么好吃的,都要给小云雨送到学校,每逢节日还把她接到家里,又买新衣服,又给零花钱,让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直坚持到小云雨大学毕业。

像这样的事,吴炯做了很多很多。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总是说:“比起许多牺牲在上甘岭的战友,我已经是很幸福了。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从人民那里得到的,我还要还给人民。”

2013年3月21日,在她80岁生日的这一天。她向社区党组织递上志愿书,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她对组织说:“捐献遗体是我还能做的最后一件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近些年,吴炯的老伴去世了,一次意外的摔伤让她卧床达半年之久,病好后,她怕拖累子女,住进了养老院。但她心中还装着志愿服务的事业,她尽已所能照顾身边有需要的老人,依然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公益事业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她始终在践行着入党时的承诺,理想信念永远坚守在597·9高地上。她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像战士那样冲锋向前!

2019年6月下旬,我采访了吴炯,望着面前的老人,听着她的讲述。我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说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从一名志愿军英雄到企业医生,再到社区志愿者,70年的人生,吴炯不忘初心,始终坚守着心中的阵地,唱响着一曲为国为民,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赞歌!吴炯就是书本上的人物!

2019年“八一"前夕,吴炯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图片有的选自网络,有的由社区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