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学会徽章及博文书院老屋

博文学会会员证章

黄铜质地,正面图案由两枚稻穗组成半圆图饰,正中为佩戴者编号,外圈从左至又阳刻楷体“博文学会会员证章”。背面内圈图案,由国民党旗与民国五色国旗交叉组成,外圈从右至左阳刻“中华民国十年”汉字及英文“协会”。证章上部设吊环、铜链便于佩挂。

博文学会会员证章正面

博文学会会员证章背面

武汉第十五中学,大门右边是昔日的一座教堂,而在左边花丛中立有一巨石,上面刻有“博文”两大字,并引用了《论语·雍也》一段话:“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位于武昌区的十五中学,就是百年前的“博文书院”。要解读博文学会徽章,必须从这所学校说起。    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英国循道公会于1862年派第一个传教士郭修理、1864年又派第二个传教士李维善来汉口,1871年着手创办武昌中等学校,1885年正式开办博文书院。起初,国人拼力抵制,不许出售地皮给予建房,后因巡抚夫人患重病,经过一位西医大夫治愈,官府放松地基买卖,书院于1887年开工建校,1890年在书院街建成西式教室和寝室。

这是一所西式教学内容的学校,特别注重数学的教学,如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另教史地、基本自然科学等。这所学校数学一门成绩在武汉首屈一指。1908年,张之洞要扩建省会修造“劝工场”,与博文书院对换,博文书院于1907年由城内迁到城外今武珞路。为此,张之洞特意为博文书院题写校牌。

循道公会开办博文书院的目的主要是为教区各部门培养宗教人员,1901年就开办有神学班,设有师范班等,所以学校宗教色彩浓厚。

博文学会徽章是在1921年制作的。这学会主要指学生青年会,每年年初,武昌基督教青年会派人来校征求会员,成立校际青年会。会员有权享受武昌基督教青年会的各种文体活动、演讲会。每星期日下午二时,博文学生青年会组织学生布道队,前往附近农村游行布道。这徽章就是出外活动所佩戴的。青年会办有平民夜校,由会员学生担任教员,负责招收附近农民子弟入学。每年复活节和圣诞节都有学生受洗加入教会。

到了1926年,国民革命军光复武汉,许多博文学生纷纷参加革命。1927年博文书院被迫停办,校址作为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北洋军阀刘玉春等就在此处受审。再以后,博文学会的徽章不起作用了,学校的宗教性质慢慢发生变化。1931年校董会正式成立后,向当时省教育厅立案,改名为私立武昌博文中学。1954年定名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博文中学民国23年(1934年)度毕业照

博文书院东界碑

2013年人文武汉学会资深会员王炎生先生申报保护博文书院

2013年,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机构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市民踊跃申报那些值得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人文武汉学会王炎生(一人行)以详实的资料申请保护博文书院。

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推荐申报:

推荐保护历史建筑——博文书院教学楼和宿舍楼

博文书院地处武昌武珞路203号。

博文书院教学楼建于1904年以后,2层砖木结构,由陈松记营造厂施工建造,现在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校园内。同一时期,博文书院还建有中外教职员工住宅楼,目前在学校宿舍区仍保留有5栋,均为2层砖木结构的别墅式小洋楼。

博文书院是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于1885年在武昌大东门外投资兴建,1928年更名为“武昌博文中学”。195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武昌博文中学正式定名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校园内点过兵,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坡”;中共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曾亲临“博文”作报告;民国人物陈立夫也曾在博文求学。120多年来,这里人才辈出,名人众多,充分体现了这所百年老校深厚的办学底蕴。

建议:给于博文书院教学楼和宿舍楼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分。

4-1 博文书院教学楼(2008年进行了大修)

4-2 博文书院教学楼一角

4-3 博文书院教学楼一楼内廊

4-4 第一栋宿舍楼

4-5 第二栋宿舍楼

4-6 第三栋宿舍楼

4-7 第四栋宿舍楼

4-7 第四栋宿舍楼

(4-1至7图片均为王炎生先生2013年拍摄)

长按关注人文武汉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