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去皮,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半两(6g)去皮。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由于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治宜急利其小便,兼解外邪,水气一去,清阳自升,水津四布,则小便通利,烦渴自止。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又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桂枝能入膀胱温阳化气,故可助利小便之功。若欲其解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之气,助人体之阳气,以资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五药合用,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证自除。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又可用于水湿内盛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盛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而头眩者,为饮停下焦,用本方利水,则饮去悸眩自愈。霍乱属湿浊而兼表邪者,亦可以此方利湿解表而治之。

方歌:
五苓散用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应,利水渗湿又化气,利便解表治水停。

备注:
胃苓汤《丹溪心法》 五苓散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胃散各3克 用生姜、大枣煎汤,空腹送服。
功效: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胃苓汤即五苓散与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胃散合方,因综合了两方的功效,故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适本药材常用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本药材常用治疗肾炎、心脏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多阳虚。所以,五苓散减肥的效果主要通过温阳化气、健脾化湿的作用起效。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等症。本方为利水之剂,常用于肾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近年来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的应用范围较广,符合阳虚气化不利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单纯性肥胖、尿潴留、前列腺炎、小儿遗尿、手足多汗症、乳腺增生、荨麻疹、湿疹、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如何认识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明显。中医认为体质有阴阳刚柔的差异,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2.过食肥甘,饮食不节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3.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4.痰浊水湿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肥胖人多食膏梁厚味,日久必致脾虚,脾虚不主运化,若再多饮酒醇,必然痰湿内生,湿浊积聚。
  5.好逸少劳,若过食肥甘,又疏于劳作运动,甚或久坐久卧,使体内营养精微不能消耗,日久必积聚而成肥脂。
  温阳健脾治肥胖
  五苓散首载《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五苓散主之”,历代医家借其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用在治疗小便不利证有良效。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多阳虚。所以,五苓散减肥的效果主要一是使气化得通,方中桂枝是助气化之灵药,用量不大,却调理三焦气机使之条达,使之调气而能遍于全身;茯苓、泽泻、猪苓、以行水而通利上中下三焦之枢机;白术以补脾助运,以上众药合用使气行不滞,运化得畅,总使津液布散复常。气化是人体生命的动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苓散不仅能调节水盐代谢,还能改变血管通透性,其作用几乎涉及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
  
五苓散体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实胖型,颜面多油光,腹形肥胖,按之饱满但无疼痛,食量大,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虽然胖,但没有力气,易疲劳;这种实胖型多见于中年男子。
  第二种是虚胖型,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但肌肉松软,腹部按之无抵抗感,软软的像棉花枕头。这类病人容易浮肿,下肢按压有凹陷,自觉易疲劳,身体困重,而且多汗。
  第三种是瘦弱型,但脸色发黄,有的黄白,或黄暗,多无油光,这些人出现的症状较多。很多是自觉症状,比如说头晕、心悸,一般都在心下或脐下动悸;也出现浮肿,很多人都是眼袋很大,但人是瘦瘦的。脸上有种虚浮的感觉,特别是眼睑浮肿。容易头晕、头痛,出现腹泻、心下痞、腹中有肠鸣音,按压有振水音。严重者多有肝硬化、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容易出现胸水、腹水。所以这种瘦弱的人要注意,出现五苓散证的要尽快检查,明确有无心、肝、肾的并发症。
  临床上五苓散体质有共同特点,舌质淡或暗紫,舌体多胖,常有齿痕。舌头暗是使用桂枝、肉桂的一个重要指征,我们称之为桂枝舌;舌头出现齿痕是使用白术、茯苓的重要指征,尤其是茯苓,我们称之为茯苓舌;胖胖的舌头,还有齿痕,用茯苓最好,加上白术更好。五苓散体质的人大多会出现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疾病,水液代谢障碍、糖、脂类代谢障碍,会导致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嘌呤代谢障碍易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这些疾病,应用五苓散的几率非常高。
  总之,五苓散本义是使气化得通,治疗肥胖属于中医脾肾阳虚,气化无力者。如阳虚较甚,可加附子;气虚者加黄芪;痰湿较重者,加二陈汤;合并血瘀者加当归、赤芍、桃仁。临证时只要掌握五苓散本义即能灵活运用。

。。。。。。。。。。。。。。。

黄煌讲五苓散
五苓散和小柴胡汤一样,是我们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张方药。他治疗的疾病是什么?就是五苓散病,中医讲是蓄水证。就是过多的水在体内蓄积,排不出去。我想总有一天,蓄水综合症,要写入到医学大辞典里。现在的疾病诊断都被西方垄断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没有写进去,五苓散证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口渴;第二个是吐水,有的人肚子里头有咕噜咕噜的水声;第三个是腹泻,严重的一天三次以上,少的一天两次而且大便不成形;第四个是,它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头痛、头晕、眼花等等,这些特点就形成了五苓散的四大指征。

很多医生看到患者口干,不断喝水,就给他用麦冬、生地、沙参,结果越用越糟糕,这就应该注意到患者是不是一个五苓散的体质,四诊里望诊为首啊!病人来了,要看她胖瘦,高矮,肌肉,坚紧还是松弛,面色黄还是白?是烦躁还是抑郁?声音是高亢还是低微?这是我们中医看病最为关键的地方,我想,张步桃先生也擅长望诊术,不然,他不会一天看600个病人,张仲景也是擅长望诊的,他描述的许多症状就是他望出来的,要看一个人能不能用五苓散,看的不是体型,而是脸色。

一般来说五苓散体质的脸色会发黄,浮肿貌,有的眼袋很大,舌体胖大,有齿痕,复诊肚子绷硬,但是不痛,里面还是软软的,不像大柴胡汤证那样“心下硬满痛”,患者肚子里往往有水声,往往会说我口渴又不能多喝,喝多了肚子胀,有时会吐出水来,这种情况用五苓散就非常有效。

现在这种体质非常多,原因是现在人缺少运动,食物中的添加剂太多,喝酒没有节制,高营养食物摄入过剩,所以脂肪肝很多,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就非常有效。方法就是把五苓散打成粉,按照张仲景的比例,让病人用大麦粥调服,或者用一般米粥也行,甚至是你泡水泡茶喝也行,不难喝,尤其是对于五苓散体质,啤酒肚,血脂高,大便稀,头会晕的患者,服五苓散后可以使身体变轻,体重下降。它治疗酒精肝也有效,但是别忘了加一味药葛根,葛根可以解酒毒,人喝醉酒以后怎么办?就是把新鲜的葛根榨成汁给病人灌进去,灌了以后就能醒过来,喝醉酒以后口干舌燥,也可以喝葛根汁,所以这张方对于现在的病依然有效。

五苓散还可以治疗肝病,农村有很多肝病患者是吃不起贵药的,我经常用五苓散打成粉,胆红素高的就加些茵陈,让他们每天吃用麦粥调服,非常的便宜,一个月甚至一两百块钱也非常的有效,我总是希望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开方的,不是卖药的,有些肝病患者要适量的配上一点小柴胡汤,叫“柴苓汤”,对乙型肝炎大三阳的患者有效。

五苓散加牛膝、麻黄减肥的效果非常好。我有一个病人,是个女孩子,身高1米6,体重80kg以上,非常胖,但心态很好,和男朋友一起来找我减肥,她男朋友倒是很瘦,我看她这是全身的水呀,月经也好几个月没有了,我就用五苓散加麻黄、牛膝。用了以后,她说大便多,小便也多,而且月经也来了,现在体重已经下降4kg了。其实这种肥要比柴胡汤治疗的那种肥好减,主要就是水多,利了水就减下来了。

五苓散还能够降血尿酸治痛风,加生薏仁可以治皮肤里面的湿疹、扁平疣,还能治疗女性找不出原因的头痛。

张仲景的剂型是有它的道理的,他用散剂我们就用散剂,那么五苓散有没有效果?当然还是有效果,只不过浪费药材了,包括五苓散每味药的计量,现在研究也是最科学的,至于张仲景当时如何想出如此配比药物,我也说不清楚,所以五苓散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

【医案举例】

(1)俞长荣医案:

一程姓病人,症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3剂,不但症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尊家训(家父曾谓:伤寒方治病效若桴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3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取效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汤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遂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改肉桂以引火归原(每剂用肉桂8分研末,分2次冲服)。仅2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个月复元。[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57-58.]

(2)岳美中医案:

病孩,全身浮肿,脐突,阴囊亦肿,平卧不能转侧,尿量极少,有时每日只有50mL,咳嗽发热。用呋塞米、山梨醇、黑白丑膏等,肿胀不减,余投以五苓散合五皮饮加桔梗、杏仁以利肺气,结果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由不能进食增至日食250~300g之多。水肿衰其大半后,改用补肾兼利尿之法而收全功。[岳美中.岳美中医学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577.]

(3)张建荣医案:

杜某,女,47岁。2013年10月11日初诊。眩晕半月余,服药无效,延余诊治。眩晕以卧床后尤甚,视物旋转,伴泛泛欲吐。平时血压正常。刻诊:患者体格瘦弱,精神一般,面色晄(huàng)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检查颈椎1~7椎体无压痛,项亦不强,排除颈椎病。拟诊断为梅尼埃病,辨证为痰饮上蒙清窍,治宜利饮降逆,方用五苓散加味:桂枝15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30g,猪苓10g,党参10g,半夏10g,橘皮10g,生姜3片,5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1剂知,3剂轻,5剂病痊愈。(编者验案)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1)霍乱

一妇人六月中旬,病霍乱,吐泻转筋,医投麝香正气散,加烦躁面赤,揭衣卧地。江(应宿)诊之,脉虚无力,身热引饮,此得之伤暑,宜辛甘大寒之剂,泻其火热,以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吐泻定,再与桂苓甘露饮(生地、熟地、茵陈、黄芩、炒枳壳、枇杷叶、石斛、炙甘草、天冬、肉桂、茯苓),而愈。(《江应宿医案》)

(2)呕吐

林某,青年木工。近日身发热,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饮食亦少进,常感胃脘满胀,舌苔淡黄不燥,小便黄短。医认为胃寒,先进不换金正气散,又转香砂二陈汤,胃胀虽得减,而呕吐终未止。历时半月,证情转剧,因来就诊。切脉浮数,身仍有热,胃胀时呕,吐水则胀减,水食皆难入,小便不利。此乃邪与水结于膀胱,上干胃腑,故而饮水则吐;水不上布而化津则渴;水潴于中而不降,州都乏液分利则尿少;病理至为明确。《伤寒论》有云:“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又“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本证为水气内阻,津液不生,而非由于胃中之燥热所致,故宜化气行水之五苓散。前医用温胃止呕剂而不效者,良由仅知温胃而不知行水化气耳。若能执中枢以运上下,调畅气机,则水从下降,自解上逆之犯,呕从何来。书五苓散与服,呕吐遂止。(《赵守真医案》)

(3)蓄水证(水肿)

陈某,女,教师。1975年冬季两腿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化验正常。患者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白,烦躁,胫酸腿软、尿少而黄,舌淡中后有白苔,脉浮细略数。乃由于表邪未净,传入膀胱,邪与水结而成蓄水证,津液不能上达,所以出现小便不利、烦渴等蓄水症状。应用五苓散原方: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各9克,水煎服,服三剂后腿肿显著减轻,但略有些气短,又服五苓散加黄芪15克,连服六剂而痊愈,追访一年半,未见复发。

按:五苓散证之烦渴不是津液不足之烦渴,而是邪与水结于膀胱,饮阻气机,障碍津液上布所致。方中“桂枝”一味既化气行水又兼解表邪,临床上应用五苓散方时减去桂枝,或将“桂枝”易“肉桂”,则疗效大减,而加上桂枝,或将“肉桂”仍改用“桂枝”,则疗效显著。五苓散能表里双解,但重在治里,有表无表均可用之。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按原方比例应用效果最好。

(4)水蓄膀胱(尿潴留)

徐某,男,26岁,住浙江衢县航埠公社郑家村。病历号:2480号。发热恶寒,无汗,体温38.2℃,口渴引饮,小溲不通,身重肢酸。舌苔白滑,脉浮缓。诊断为太阳腑证,水蓄膀胱,用五苓散加味,温服得微汗,表里证悉除。处方:嫩桂枝2.4克,白茯苓9克,炒泽泻6克,猪苓4.5克,炒白术4.5克,薄荷叶2.4克,鲜葱白2枚,生姜1.5克,大红枣2枚。(《中医杂志》1960年第3号17页)

按:有报道五苓散治疗急性肾炎40例(水肿、高血压、血尿及肾功能减退,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肾性心力衰竭),重症者每日总药量9克,中等者6克,轻症者3克,7日为一疗程。并配合保温(尤其肾区保温)、减盐饮食及安静休息等。经治疗,40例全部有效,平均住院日为164天(《哈尔滨中医》1959年12期19~20页)。另外,有用五苓散加车前子、木通,并佐以藁本消阴囊肿,疗效甚捷(《中医杂志》1958年6期393~396页)。另报道用大白鼠做实验,证明五苓散、胃苓汤、八正散的利尿作用甚好,而肾气丸的利尿作用不甚显著。(《山西医药杂志》1957年6期59页)

(5)黄疸

赵某,女,35岁,咸阳沣河南人。1977年初夏患黄疸,目睛黄染,皮肤亦发黄,恶心、食少腹胀、乏力,右胁下痛,小便呈浓茶色,粪便色白。黄疸指数30单位。尿三胆:强阳性。谷丙转氨酶430单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因家庭条件所限,不便住院,要求中医治疗。应用茵陈五苓散治疗:茵陈30克,桂枝6克,茯苓15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败酱、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服10剂后,诸症减轻。服30剂后化验:黄疸指数8单位,谷丙转氨酶150单位。又连服20余剂,诸症消失,化验正常,痊愈。

按:据报道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分别服药10~50剂后,消化道症状逐步消失,肝脏肿大缩小,精神恢复,肝功能转为正常,黄疸指数下降。(《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年2期22~23页)

(6)眼痛及颜面痛

某患者,36岁,女性,初诊于1969年6月17日,因其患目痛并连及右半颜面肌肉痉挛疼痛而就诊。患者眼痛特点为:有压迫感,双眼球呈阵发性剧烈疼痛。常取镇痛药求其缓解,然终因逾8年而无效,乃采用中药治疗。患者还伴有嗳气和食欲不振等症,尤觉口渴难忍,每饮水竟达1000毫升,却仍目涩、口燥。此外尚有咽部“梅核气”感、肩凝和足冷之主诉。脉弱(原文无舌苔记载)。尽管不完全具备五苓散证,但服用20天后居然奏效,诸症消失。(《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7)三叉神经痛

某患者,58岁,女性,九州(日本九州)人,经人介绍于1967年10月来信求治。信中称,7年来患三叉神经痛,颜面右半部分疼痛,每痛持续2~3分钟,如此反复多次地出现疼痛,通常要连续发作3~4天。病情常在夏季恶化,且多与肩部活动有关。回信劝其试服五苓汤,服后病情逐渐减轻,连服3个月之后,遂使7年之顽症得以治愈。服药半年后,患者于今年(1968年)5月5日来了信,表示非常感谢。(《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按:日本矢数道明报道了以五苓汤或五苓汤散剂在较短时间内治愈了主诉头痛、头重,伴有粟起症、肩凝、呕吐及关节痛等症状,且病程相当长的多名患者。用五苓汤获效者以主诉头痛、头重的顽固的慢性病者居多,用时也不一定必须具备五苓汤主证——口渴及小便不利。

(8)梅尼埃综合征

某患者,31岁妇女,一年前患头痛,伴有肩凝、眩晕、恶心、耳塞。饮水即吐,且头痛如割,有增无减。心情不快,难以忍受。
此患者营养及面色基本正常,脉象亦可,血压120/80mmHg。无舌苔,亦无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被认为是梅尼埃综合征,经多方治疗不见效果。因该患者尚有血证的精神症状及轻度胸胁苦满,故投予加味逍遥散,无效;次取半夏白术天麻汤,亦无效;遂改用五苓散料。结果患者称比其他药物都好,于是连续服用4个月。使头痛、头晕、恶心一并消除,肩凝亦完全消失。能获如此显效,实属意外,患者非常高兴。本例说明,与其他处方相比,还是五苓散的效果最好。(《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9)湿阻气滞(迁延性肝炎)

1977年我曾治一例湿阻气滞、湿重于热的迁延性肝炎患者,胁痛、腹胀、不思饮食,舌苔白腻,在某医院吃中药多剂,但临床症状久治不愈。因患者住处离我家不远,下班买菜时顺便去他家探望一下,只见患者住的平房十分潮湿,卧室床上铺着草席湿淋淋的,都发霉了。另外,患者听说肝炎吃糖有好处,便大量吃白糖(当时市场上白糖无货,但肝炎患者可以定量供应),除了牛奶中加糖外,还一天到晚喝糖水、吃糖块,虽然吃糖后腹胀、恶心加重,心中对糖已十分厌恶,但还是不得不勉强吃下去。再者,家属为了照顾患者,将定量供应中的细粮(大米、白面)给患者吃,而不让患者吃粗粮(玉米)。我们知道,糖是生湿的,玉米是去湿的,烤的面食和玉米都有健脾去湿的作用,他的家属怕太硬,都不让患者吃。患者想吃的、该吃的食物不能吃,患者不想吃的、不该吃的食物又非吃不可,再加上潮湿的卧室和褥子,这种生湿的居住环境和饮食状况,又怎能单靠吃几剂汤药就能解决呢?

我按《伤寒论》五苓散方加减开方为:茯苓、猪苓各9克,苍白术各9克,泽泻、滑石各12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嘱患者改变居住环境(破坏砖下土壤中的毛细管,改用水泥铺地,勤晒被褥),改变饮食习惯(适量控制少吃自己厌恶的白糖,多吃点烤的面食及玉米等自己想吃的东西)。服药一月后,诸症均见好,白腻舌苔逐渐消退,各项肝功能也恢复正常了。

(10)前列腺肥大

1975年我在彬县韩家老虎沟轻院农场当场医时,有一70多岁老人告诉我,在这缺医少药的半山区,老人一旦尿不出尿来就只能等死,目前他也离死不远了,因为他不但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的毛病,而且排尿越来越困难。公社卫生院大夫说他这种病是前列腺肥大,要活就要去西安大医院开刀动手术。但他无钱去做手术,再说开刀也太可怕,问我有无办法治疗。我说试试看吧,察其舌有白腻苔,脉细弱。便应用《伤寒论》五苓散方加减: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各10克,桂枝6克,桃仁、红花各10克,车前草20克,黄芪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另用水蛭焙干研粉,外敷肚脐。服药10剂后,排尿已好多了,夜尿也由7~8次减为3~4次,因外敷药水蛭卫生院没有,已托人到彬县去购置。我让他保留处方,以便今后再犯时,可继续服用。并让他吃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拓展阅读2《李克绍伤寒解惑》

五苓散治疗湿疹医案

(谷越涛医案)
国某,男,64岁,社员,阳谷县石门宋公社国庄大队人。于1975年3月16日就诊。
患者两上肢及颈项部患湿疹,已两年多,虽迭经治疗,服中西药甚多,疗效不显,时轻时重。本次发作已月余,症见两上肢及颈部密布粟粒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证属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津液但能向上向外,外出皮毛,而通调水道的功能迟滞。治宜温阳化气利水,药用五苓散方:茯苓15克,桂枝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苡仁24克(代猪苓)。水煎服。三剂。
3月19日复诊:患者服第一剂后,患处渗水即明显减少,全身出汗亦基本停止。恶寒消失,口干减轻。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三剂。
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原按]
湿疹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有此病名,对其论述,散在于“癣”、“疮”、“风”等范围内。其病因病机,一般多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慢性湿疹多因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而本例之病机则是由于阳虚不能化气利水,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津液但能上行外泛,郁于肌表,从皮毛作汗,或从患处渗出水液。气机不降,则患处渗水不止,故前虽迭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剂,终未见效,以致缠绵不愈。五苓散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失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虽不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品而诸症均除,此不治而治之法,体现出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编者按]论中141条有服五苓散以除心烦、解皮粟的记载。皮粟,俗称鸡皮疙瘩,该条皮粟的形成,是由于当汗不汗,反以冷水噀灌,致使将要作汗的汗液,被冷水所激,不得外出,反郁于皮肤的汗孔中所致。五苓散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通行三焦,化气行湿,所以用之有效。本案的湿疹,虽然在表现上与皮粟不同,但都是湿郁肌表,五苓散能解皮粟,就应想到能消湿疹。伤寒方应用万殊,理本一贯,关键问题是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上案方药对证,按语分析详明,确是佳案。

【原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又按]《伤寒论》中用五苓散的有以下几种症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水入则吐者”、“伤寒汗出而渴者”、下后“心下痞,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还有“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连同以上两案,都说明五苓散对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本方的药性稍偏于温,所以凡由于水液代谢失调所形成的各种症状,而又宜于温性药的,都可以考虑应用本方。

中医讲究个性化治疗,具体病案具体分析,

转载仅供学习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