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最后,身边没有任何的亲戚朋友,算不算失败?真相很现实
01
社会有着群居的属性,而人必然也是群居的人。
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之内心,而人之内心又影响着人之外在的行为和所处的情境。
为何我们人一出生就得面临或多或少的群体?就是因为环境促使我们要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因此,当人年轻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向往“合群”,向往有“朋友”相伴的稚嫩者。
有人问学生,怎么你不自己去做事儿,而是非要拉着朋友同学去做呢?
他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不想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只想融入到圈子当中,让身边有朋友,拥有一定的安全感。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想身边有朋友,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安全感和追随感的追求。
难道说人这辈子就只能合群吗,就只能为了这些所谓的虚伪的安全感而活着吗?并非如此。
当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其实这个人的观念也就会发生变化。不仅说对于合群无所谓了,哪怕是对于身边的朋友过客,也有着可有可无的感觉。
这样的思想观念转变,通常会给人带来困惑,怀疑自己是不是异类,心理情况出现了问题。
其实,这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
02
人的思想从合群到不合群的转变,到底算不算是让人成为了异类呢,到底算不算是有心理问题呢?
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
首先,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性格极度不合群的人,以前合群只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已,那么,重新变得不合群,这就不是成为异类,而是重拾真实的本性。
其次,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合群的人,可就是因为在社会上经历得多了,经历沧桑了,那么人有所感悟,从而不去合群,那也是正常的。
可是,如果你有着“社恐症”,只要看到人就感觉到心里不舒服,就感觉自己内心恐惧,那么这才是不正常的心理行为。
我们要知道,大多人从“朋友遍天下”的观念转变为“知己二三足矣”的观念,那是一种人生阅历的沉淀和进步。
试想,要是一个人四五十岁了,还强调做事要跟别人一起做,吃饭要跟别人一起吃,那这人就不是正常人,而是长不大的巨婴。
做人,不要说过分纠结于什么东西,哪怕是人,哪怕是圈子,哪怕是事儿。只要他们不属于我们,不适合我们,那么离开他们又何妨呢?
03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活到最后,身边没有任何的亲戚朋友,那么这个人正不正常?
许多人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会认为,活到最后连个朋友亲戚都没有,那么这个人真的是很失败。
可是,又有一部分人说,人活着,本就是为了自己而活,而且也不见得在你困难的时候别人会雪中送炭。那么,没有任何的亲朋好友,那也是很正常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清楚何为朋友,何为亲戚?
所谓的朋友,不是那些随随便便的街边过客,也不是那些酒肉兄弟,而是能够和你互帮互助,和你有着灵魂感应的人。
可以说,要认真来算的话,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身边都没有什么真朋友,有的只是假情假意的伪君子罢了。
而所谓的亲戚,不能说你跟他有血缘,他就是跟你血溶于水的亲戚。如果他特别见不得你好,特别想你倒霉,那么他又能算是哪门子亲戚呢?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这世上的许多亲戚朋友,他们都不过是利益的谋求者罢了,留不留在我们身边,其实没多大的意义。
04
亲戚朋友,合群,这两个名词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困扰,到底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
最好的态度,并非说是多多益善,也并非说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是宁缺毋滥。
过分选择多多益善,那么你会活得很痛苦,生活也会愈发变得拥挤起来。而一杆子打翻一船人,那么这个人也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孤僻者。
而只有“宁缺毋滥”的人生态度,那才是符合自然规则的。
如果亲戚朋友和我们意见不同,关系不和,那我们就远离他们,别跟他们有过多的往来,从而让矛盾减少。
如果亲戚朋友和我们有着极好的关系,那我们还是要跟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人靠得太近,就是一场灾难。
人活到最后,并非是没有亲戚朋友,而是我们不想让无所谓的人来到我们的身边。
另外,当人有所体会,明白自己要为了自己而活之后,那又有多少人,会让自己身边充满繁杂的人与事儿呢?
年轻,那是加法的人生;而成熟,那是减法的人生。哪怕是只剩下自己,如果自己活得自在潇洒,那就不算是失败,而是成功。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