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园证治经验
一、家传痔疮结扎药线方
[组成]闹羊花15g 穿山甲14片 川大黄12g 黄连6g 地榆15g 紫花地丁60g 金银花60g 白茯苓6g 木通3g 冰片3g 乳香30g 人参6g 没药30g 扦扦活15g 凤尾草15g 黄芩6g 黄芪6g 甘草3g 白芷6g 黄柏9g 川乌6g 草乌6g 乌桕叶10个嫩头
药线制法:由蚕茧抽丝纺线后,于大伏天将丝线浸于浓药汁中,日晒夜浸,浸前将药汁煮沸,如此反复,至药汁浸干为止,密贮备用。
[功效]调和气血,消炎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痔疮。先使痔疮充分暴露肛外,用前述丝制药线打一圈套住痔疮。另用一尖头骨针将线圈一边抵于痔疮根部,随后在痔疮与肛管皮肤交界处剪一小口,将线圈扣于切口内收紧,退出骨针,扎紧打死结。若痔疮平塌,先用“引线”(缝针)穿药线,在痔疮根部缝一针,打结予以固定,退去“引线”将药线从两侧底部围绕痔疮结扎方法同上。痔疮呈环状者,先用药线由圆头“引线”从两颗痔疮相连处之底部,粘膜最薄处穿引,将线围绕痔疮从另一侧相连底部粘膜最薄处引出。然后打圈结扎,方法同上。再用同法在原针孔穿引,逐一结扎。从结扎第二颗痔疮起,用双股药线穿引,一股先结扎痔疮,另一股由底向面,将已被结扎的两颗痔疮相连处结扎。再按同法依次将相连痔疮分隔成数颗。痔疮结扎时,切勿扎及肛管皮肤,以免增加肿痛。
二、肛漏手术操作
先用探针由外口顺管道探入,用另手食指入肛内,在与探针头垂直处触摸(管道自肛缘至肠端都直),寻觅内口,一般均在直肠与肛管交接之处。口大者,探针穿通无阻;口细小者,指端与针尖之间感隔一薄膜,稍稍用力一顶即通。随即沿探针视症情或刀割,或挂线。管道切开即可,毋须取出管壁,以免加深创面。有空腔或窦道者,一并处理;有支管者,依法切挂。管道切开后,修剪切口两端及两侧,均以平坦为度。若挂线,用球头银丝探通漏管(法同探针),银丝球端一段用食指由肛内勾出肛外,在球端结一药线,徐徐将银丝送回肛内。同时一手将银丝从外口缓缓退出,针药线一端由内口穿引出外口。然后,将线打圈收紧打结,余线留有适当长度。日后线松给予收紧,直到管口线落。线脱落迟速,视病情而定。欲快线紧,欲慢线松。也可用双股线穿挂,一股松、一股紧,松者备用。
林氏认为,治疗肛漏手术的要领大致有三:
1.寻找肛内成漏之口。肛内成漏之口大小不一,大者如鼻孔,小者似针孔。以指探入肛内,大者凹陷易找;小者难寻,细细辨之,或似粟粒,或如针尖之微凸硬结即是。此乃病之根,根除而病始愈。
2.好肉做“疮”。肛漏切开,创面必须平坦,则肉易生长愈合。若创面凹凸不平,须将创面修平。凹陷深者,须向肛门内外两端延伸切口,使其平坦为度。
治验举例 林氏自谓:1943年曾治一章姓日本买办,患肛漏经西医手术不愈,再请日本名医手术,又不愈,由友人介绍来诊。经检查漏管已切除,无其它病患可见,唯独创面不愈凹陷较深,乃告知仍需手术。章某住入医院后,邀去医院为其手术。手术之时,有两名日本医生在旁观之。术毕,日人疑惑,问曰“未见治有新病,汝仅切割未病,何也?”对曰:“人坠于井,井陡何以起?此谓好肉做'疮’。”日人翘双手拇指,频频颔首称赞,以示钦佩而去。
3.内漏忌刀。内漏者两口均生于肛内肠壁,管道或纵或横,甚或盘肛。肠壁娇嫩,脉络丰茂,气血充盈。直肠末端,筋肉四围,括约排泄。刀割易损筋伤脉,轻者血流如注不止;重者肛门开阖失司。肛门弹丸之地,处理操作不便,止血不易,故切切忌之。盖宜挂线以代刀割,边割边长,缓缓图之为宜。
林氏治疗痔漏,以手术根治为主。他认为长期痔血、肛漏,均能损本伤元。患有虚痨之证者,更有折寿丧身之害。故极力主张以手术堵其下漏,再配合适当的调理恢复其本元。治疗期间他反对忌口,主张加强饮食营养,保持精神乐观,禁忌房事,使精神振作,气血调和,有利于创口愈合和身体康复。他对术后换药极为重视,认为治疗的成败取决于七分手术三分换药。如察创口愈合疾徐,分泌物多少,与治疗时间长短是否相符,不符即为存有隐患之象,须及时检查处理。
林氏又指出:肛漏皆肛痈脓出久不敛口所成。凡疮疖痈疽初起皆以消为贵,惟独肛痈初起以托为贵。用清热解毒除湿之剂内服外敷,能消者实属罕见。消者,日后又多复发。用西药抗菌素强压,用之易成僵块,欲消不能,拖延时日。日后肿块复发,症势更甚,仍以脓出告终。初起即托,使早日聚毒成脓外泄。脓出越早,病损越小。判断肛痈成脓与否,以其胀痛轻重,发热天数为要,观察皮肤变化次之。深部脓肿尤为如此。胀痛骤剧,入夜更甚;发热一二日,昼夜不减反增;局部皮肤或红肿(部位浅),或不红肿(部位深),脓已成矣。脓成即放,以免扩张。肛痈脓出,绝大部分成漏。但不宜急于手术,须待其肿退、块消、管成,方宜手术。因为,局部脓虽出,但其腔未收缩局限,手术则创伤大;再则病势未定,过早手术愈后有复发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