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苑 || 蒋小龙 —— 也谈逆向思维
也谈逆向思维
作者 蒋小龙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中竹笋正出头。”前段时间,我邀上几位亲朋好友前往樟树市阁山镇的一座山上扯竹笋。来到山上,四处张望,发现竹林一丛丛、一簇簇,竹叶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仿佛在向我们点头示意,让人好不欢喜:真不愧是一个扯竹笋的好地方。
可在去哪片竹林扯竹笋的问题上,大家却产生了分歧,大部分人觉得应该到远一点的竹林去扯,因为那里可能少有人去摘。我不太同意他们的看法,于是就在附近的竹林里面去扯了。
扯竹笋的结果验证了我的选择是对的,我不仅免去了来回奔波的劳苦,扯的竹笋数量一点也不比他们逊色。我想,这就是逆向思维带给我的成果吧!其实生活中值得运用逆向思维的事情何尝少呢?
话说有一位公司老总,为了治理员工无故迟到早退的问题,制定了一个处罚举措,可收效甚微。秘书告诉他,何不尝试一下奖励方式呢?就是每个月给予遵守公司制度的员工一定的满勤奖。公司老总听从了他的建议,你还别说,这个奖励比那个处罚效果好多了。
再说有一位新手司机,他在开一段上坡路段的时候,突遇对面来车,为了确保安全,于是停下来给对方让路。那曾想,等他想继续驾驶上坡的时候,却怎么也开不上去。
他的同伴提醒道:“可不可以先退回到平缓路段,再加大油门开上去?”司机听从了他的建议,这一招果然凑效,车子一下子就上去了。
说到这,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一个寺庙,寺庙里的住持年纪大了,他打算把自己的住持之位让给寺庙里的年轻一代,于是给他们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有人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是亡,那他应该怎么办?
”大部分的年轻和尚都说:“那就应该待在原地不动。”主持听了他们的回答之后摇了摇头,就在他失望之际,有一个年轻和尚说道:“那他应该往左右两边突围出去。”住持欣喜地点了点头,果断地把住持之位让给了这位年轻和尚。
其实以上所说的三个事例都道出了逆向思维的优势。“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挑战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机会最多的地方”……这些话语也都蕴含着逆向思维的无限魅力。最后我想说的是:生活因逆向思维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