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第一张名片,可以带你穿越6000年!
许多人对上海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建筑。
于是,6年来都在传播上海美的“克勒门文化沙龙”,在一个明媚的午后,请来了研究上海建筑的学者,与台下的海派文化艺术家与爱好者们,一起看“这城市的风景”。
一直关注我们的老读者一定知道,小克勒在前几篇里为大家介绍了外滩、武康路、南京路的建筑,读者纷纷留言,惊讶于我们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风采,大家都不禁发出感慨,原来上海的这些“万国建筑”是我们自己的建筑师设计的!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建筑”,需要先关注我们哦。
上海除了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其实我们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建筑,就在我们身边,而这些建筑一直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色彩。
你知道上海最早的建筑在哪里吗?上海的古建筑还有哪些?旅游必到的豫园,究竟有什么好看的?
于是,我们请来了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的总建筑师——王海松,带我们一路从6000年前的“上海第一房”穿越回现代,你会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自古就有的自由创新的基因。
主持人阎华 王海松教授
上海最早的建筑
上海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地的发现,让我们上海的历史一下子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谁说我们上海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崧泽遗址经过多次挖掘,发现了3个不同时段的文化层,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而现今考古论证出的“上海第一房”,就是这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
专家根据遗迹复原的“上海第一房”
上海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建筑物是松江的唐代经幢,金泽的宋代石桥,元代的大殿,延长中路还有一个原来吴淞江的水闸。而明、清的建筑就更多了,明代的豫园、秋霞圃、古漪园……
上海的古建筑
上海从形成这片热土开始,就一直是个自由的商贸港口,这里的人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开放包容是这里的人骨子里自带的基因。所以你们看,连这里的房子也独具一格。
《申江胜景图》
这是清末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吴友如画的《申江胜景图》,画的便是我们今天到上海必逛的景点之一——豫园,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园里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湖心亭。
1915年豫园湖心亭九曲桥(木栏杆)
仔细看这湖心亭的屋顶,竟然有28只角!大小各异的尖锥形和短脊歇山形组成的屋顶,既不对称也没有规律可循,完全打破了古典园林的常见形态。
为什么这样的“非典型”江南园林不在苏杭却只出现在了上海?
因为当时的上海处于江南的边缘,是一个“三不管”地方,而同时它又是个自由贸易的港口。于是,自由的精神便在这里生了根,成了上海的城市基因。
中国最早的公园,此张园非彼张园
19世纪80年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对所有人开放的娱乐性公园——张园。
我们都知道现在上海的吴江路附近有一个张园,但其实此张园非彼张园。
张氏味莼园
上图中的张园由无锡大商人张叔和创办,于188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当时叫张氏味莼园。
张园内的“安垲第”
照片中的房子叫“安垲第”是英文Arcadia Hall的谐音,意为世外桃源,是张园中最大的建筑,容纳千人的大厅,餐饮娱乐一样不落。
张氏味莼园是清末民初上海的社会沙龙,在其营业的30余年里,留下了李鸿章、盛宣怀、章太炎、郑孝胥、梁启超、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屐痕,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
张园内的风筝会
张园内的游乐场
当时的上海滩还有愚园、杨树浦大花园等一批中西合璧向公众开放的大型商业性园林,这些园林既有中式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又有西洋建筑及大草坪,还有球场、弹子房、餐饮店、动物园等娱乐服务设施。
坐落在现在上海的北京路泰兴路的张园,是其中最大最成功的一个。而现在吴江路的张园,只是在原张园地块附近兴建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区。
上海符号——石库门
说到石库门,不得不让小克勒再次自豪一下。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独一无二的建筑。
弄堂里响起的童谣,亭子间里码出的文字,客堂间里召开的影响中国的会议……石库门孕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石库门文化。
王海松教授自豪地说:“上海的石库门,是将西式的装饰符号,诸如山花、拱券,跟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结合得最最完美的一个类型。”
那么,在石库门出现前的上海民居,你见过吗?
这种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房子,叫绞圈房子。
但是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四个角就像木工组装家具一样呈45°形成绞圈,低矮的结构,特别抗风,开间更小,空间紧凑,经济实惠适合家人生活,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南汇、奉贤、浦东一代。
许多石库门的房子就是在如此接地气的绞圈房的基础上演变的。
精彩纷呈的上海新建筑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在外滩竖起了一幢107米高的玻璃幕墙建筑,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非常不起眼的,但它在我们的建筑发展史上却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笔,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打破“邬达克高度”国际饭店的房子。
1991年航拍的联谊大厦
1985年落成的联谊大厦,由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是中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大空间现代化办公楼,这栋建筑体现了整个上海建筑业的超高水准,当时香港的报刊各杂志都说这个房子最起码建造36个月,而实际在上海14个月就完成了,外媒都惊叹于我们的“上海速度”。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公园里,建起了这样一座看似还未完工的小茶馆。
何陋轩
可别小看了它,当年何陋轩的设计者冯纪忠先生,是早年留欧的建筑大家、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当年凭它得了美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大奖,是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
这座建筑的特别之处,也是体现了上海建筑的两个高精尖的地方,一对传统的延续,二对现在技术的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建筑时代,可以说一个新的“万国建筑群”又在上海产生了。
一幢幢建筑在上海拔地而起,不断刷新着上海的天际线。
这城市的风景
看了一遍这城市的风景后,上海的建筑,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
王教授总结道:“上海是一个孕育创新的地方,这里的文化氛围让建筑也在这里不受拘束,但却非常接地气地发展着。上海不会追求过分浮夸,没用的东西。往小里说是精品,往大里说就是务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上海与国际接轨,同时又开明睿智,没有固定的观念束缚你的发挥,所以会有很好的东西出来。”
是啊,上海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上海建筑的一个基因,那就是契约精神,务实精神和工匠精神。带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深信不管在哪个领域,我们都能创造上海质量和上海速度。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化局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