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塔里亚战役:一场大捷竟成重创罗马的蝴蝶效应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所谓蝴蝶效应,通常是指原本微小的变化演变为连锁反应,进而促成巨大变革。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俗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类似的现象,其实有在漫长的历史上反复发生。小到个人命运走向、大至国家族群的兴亡,往往都会因局部的悄然变动,单生出让所有人都完全预料不到的结果。发生在公元 378年5月的阿根塔里亚之战,就是煽动罗马帝国崩溃的风暴翅膀。
巴尔干风云
浩浩荡荡越过多瑙河的哥特人与匈人
公元 4世纪70年代,在罗马的东北边界之外,突然爆发了匈人集团对哥特王国的战争。后者刚刚在内斗中损失惨重,随即又因再度失败而寻求罗马方面庇护。但当时的东部皇帝瓦伦斯,却做出了直接予以接纳的错误抉择。从而导致矛盾迅速在多瑙河两岸激增起来,进而成为难民对帝国权威的仇视根源。
很快,哥特流亡者便在巴尔干东部的色雷斯地区,同当地的罗马驻军发生激烈火拼。由于战场距离都城君士坦丁堡很近,所以对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稳定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瓦伦斯不得不紧急停止与波斯人的美尼亚的争夺行动,将野战军从东方前线抽调回欧洲。甚至还要求自己的侄子、贵为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也派兵前来参战。后者为大局考虑,当即派部分精锐先行前往,并允诺自己会在稍后亲率领西部主力军到场。如此一来,这场由哥特人作乱而引起的巴尔干危机,就成功影响到西面的莱茵河流域。

哥特难民在进入罗马边界后 很快与驻军发生冲突

不过,截至公元377年,上述隐患都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彼时的巴尔干的东部驻军,获得了格拉提安先行派遣的西部先遣队增援,已经与哥特人进行了数次交手。尽管双方都损失惨重且未能分出胜负,但罗马士兵凭借实力雄厚的帝国支持,逐渐在双方对垒的胜负局上占得上风。到了年末,曾为祸一方的哥特入侵者,已被封锁在哈伊姆斯和罗多彼这两座山脉的峻岭之中。只待两位皇帝在来年兵合一处,就能将处在困兽犹斗中的蛮族一网打尽。
但在此时,由瓦伦斯错误决策所引发的恶果开始演变出更多消极影响。原来,哥特首领弗里提根眼看自己孤掌难鸣,不惜以战利品为诱饵,吸引其它哥特部落前来支援自己。甚至还有部分阿兰人和匈人骑兵加入他们。此举迫使兵力较少的罗马驻军放弃封锁,从而让蛮族势力得以死灰复燃。

部分匈人骑兵也入了哥特阵营

莱茵河警报

生活在莱茵河东部的阿勒曼尼人

更为糟糕的是,类似变故还在西部的莱茵河防线爆发。一位出生格拉提安的日耳曼骑兵扈,在返乡处理私人事务时,把皇帝即将调动当地野战军东征的消息透露给族人。致使统领后者的国王普里亚里乌斯趁机纠集部众,在公元 378年的2月穿过冰封期的莱茵河发动大规模入侵。于是,由多瑙河下游战乱扇动的蝴蝶翅膀,就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方式引发了遥远莱茵河上游的连锁反应。
格拉提安显然不可能为了皇叔的东部安危,就无视发生于自己辖境内如此严重的蛮族入侵。这位皇帝立即召回了此前已进发至潘诺尼亚的野战军团,首先向来犯的蛮族予以迎头痛击。根据晚期帝国文官编撰的政治军事手册《百官志》记载,罗马人在公元 4-5世之交的莱茵河地区,拥有58个野战军团、近30000名士兵的驻军规模。虽然格拉提安不可能将这些军团全部派往支援瓦伦斯,但至少其中的大多数完全有理由加入东征行列。倘若再加上驻守高卢的其它野战军团和皇帝直接指挥的西部宫廷卫队。这支被格拉提安召回的西部主力精锐显然超过了20000之众。更让罗马将士自信满满的是,统领他们的将领是年富力强的老将奈尼埃努斯和身为同盟者法兰克国王梅洛保德斯。以上二人均身经百战,军事经验极为丰富。所以西部皇帝对他们的指挥能力非常新任,坚信入侵者一定会被完全驱除干净。

公元4世纪的罗马各等级军团士兵

但格拉提安面对的敌人同样不是等闲之辈。这支日耳曼部落来自大名鼎鼎的阿勒曼尼联盟,也是晚期帝国的主要对手之一。从公元3世纪初开始,他们便始终威胁着罗马人的莱茵河防线。曾先后与卡拉卡拉和马克西米努斯皇帝作战,并强迫罗马人放弃位于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上日耳曼行省。仅仅在20多年前,还与背教者皇帝朱利安在特拉斯堡爆发决战。最后因全面溃败而不得不同对方签订和约。
如今,日耳曼人自峙经过20多年休养生息,重新拥有了兵强马壮的强横实力。在当时的异教史学家阿米安笔下,这只入侵者队伍的兵力约在40000-70000人之间。属于教会史家的圣杰罗姆和奥罗西乌斯也都认为,蛮族士兵的规模在30000人以上。即使排除其中水分,伦提恩希的战士也不会少于20000规模。如此强大的军力,自然让普里亚里乌斯充满自信。他率领部众渡过莱茵河,一路洗劫了阿尔萨斯平原,并很快在距斯特拉斯堡不远的阿根塔里亚与匆匆回防的罗马野战军展开对峙。

经常大规模侵犯罗马边境的 阿勒曼尼人

戏剧性结尾

莱茵河前线的罗马士兵与法兰克同盟

起初,老成持重的奈尼埃努斯打算通过避战策略去消耗敌军士气。但性格急躁的梅洛保德斯无法忍受长期无所事事,更受不了对面蛮族日复一日地发的出战斗喧嚣。于是一场影响整个罗马帝国命运的大战,就在2月底或3月初的某天正式打响。
虽然没有史料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肯定普里亚里乌斯按照阿勒曼尼部族传统,排列出重步兵居中、骑步兵混合部队置于两翼的阵型。虽然看似简单,却能最大限度发挥日耳曼部族人高马大的优势。必要时还能组成猪突楔形阵冲击敌军战线,可谓屡试不爽的布阵利器。与之相反,虽然总兵力对比并不弱于对手,但奈尼埃努斯麾下步兵实力却明显居于下风。因此为避免在旷野肉搏时遭受重大伤亡,将战线布置于稀疏分布树木的灌木丛中,希冀依托地利加持自己薄弱的正面阵型。
非常依赖投射武器的 晚期罗马军团
战役开始后,双方不约而同地在弓矢的掩护下向对面投掷标枪,尽一切可能削弱对手的实力。许多没有装备铁甲防护的轻步兵,都因此而受伤倒地,甚至连那些距离较近的重装步兵也难以避免打击。显然,这种依赖投射武器的模式对罗马一方更加有利。因为他们的单兵人防护手段远比阿勒曼尼人优越,还能依托树丛的掩护降低对手命中率。
普里亚里乌斯很快也注意到这层劣势,立即下令对整个罗马阵线发起全面冲锋,想要发挥自己的数量和体格优势去摧垮对手。但奈尼埃努斯选择的灌木丛战场,确实为数量更少的罗马步兵提供了极佳掩护。即便阿勒曼尼人顺利突入战线开始肉搏,也无法完全施展自己力全部本事。反而处处因草地狭窄的地形和堪称障碍的多刺植物饱受掣肘,连想要顺畅移动都不能保证。倒是个头小且身形灵活的罗马人,在这种地形条件下发挥得游刃有余。他们往往可以通过狭小的空隙,偷袭转身不便的日耳曼大块头,让不少阿勒曼尼武士因此伤残或毙命。

强攻罗马阵列的阿勒曼尼武士

不过,战术抉择往往都存在有两面性。灌木丛地形固然有利于罗马步兵的发挥,但同时也极大阻碍了罗马骑兵的行进,让诸如两翼包抄或中央突破等战术都无从施展。因此,实力较强的他们只能沦为看客,将战场完全变成步兵互角的舞台。如此一来,双方步兵各自依托地形和兵力优势互争雄长,战况也渐渐度陷入僵持。
关键时刻,先前一直都未参战的罗马预备队,成为奠定胜局的法宝。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并不是通过直接战斗来打败蛮族,而是用一种误读的方式让敌人士气崩溃。原来,这些人为了震慑对手,不仅佩戴显赫耀眼的挂饰,还磨亮了自己所有的盔甲武器。以至于从从远处看去,仿佛一把闪闪发光的利刃。身处混乱战场的阿勒曼尼人,也因此产生错觉,以为是格拉提安皇帝亲自赶赴战场。

遭罗马士兵俘虏的阿勒曼尼人

或许是对20多年前朱利安皇帝大破同族还记忆犹新,几乎所有的蛮族士兵立即放弃战斗,开始转身四散奔逃。由于全军杂乱无章,而且还把自己的后背暴露给罗马人,当即因后者的追击和自相践踏彻底崩溃。除5000名躲入附近的森林的幸存者外,包括国王普里亚里乌斯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战死当场。原本还势均力敌的对决,便因上述戏剧性的过程而已罗马完胜告终。
仅从战术角度分析,阿根塔里亚战役是晚期罗马历史上的罕见大捷。不仅粉碎了阿勒曼尼人的入侵图谋,还成功解除了莱茵河防线机。西部皇帝格拉提安在得知胜利喜讯后,还亲自带兵秘密渡过莱茵河,对蛮族老巢进行报复性打击,极大震慑了其他正处观望状态的阿勒曼尼部落。

同时遭蛮族入侵的东西罗马帝国

然而,将事情放到整个帝国的大背景下考虑,阿根塔里亚的大捷却对东方的哥特战争产生了负面效果。西罗马军队为应付阿勒曼尼人而耽搁了大量时间,致使原本的联合作战的计划遥遥无期。当年5月底,瓦伦斯皇帝在返回巴尔干后又苦等了2个多月,白白耗费了大量物资供给却无所作为。
因此,当格拉提安取得辉煌胜利的消息传来,东部皇叔便因嫉妒心理和压力胁迫而失去了理智。最终开启了通往亚德里亚堡战场的毁灭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