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一、道可道,非恒道

帛书校订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白话通译本:

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些道,如公道、人道、正道等,都不是我所说的那个恒久大道。(我所说的“大道”是指能够生发天地万物,且万物具备生息不止,又总归于无特性的终结之道。)能够用语言说出的那些道名,如道路、道理、道德等,也不是我所说的那个恒久大道的名字。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天地形成之前,本来没有名称,即“无名”,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用来说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相合,生化万物,相形相较,才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即“有名”,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用来说明天地万物形名的本源。)

(天地成,万物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具以形名。形名既立,文明生焉。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求利不止,是为不知足。不知足曰有欲。有欲则必有得失,有得失则必有取舍,谓之趋利避害。)

如果我们(排除具体事物形名的干扰,)保持“无欲”的状态,就能观察到“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既有的形名,即以“有欲”的状态,来观察天地万物盛极而衰,周而复始,复归其根的基本规律,从中探寻到“万物形名”“利害杂丛”的取舍边际。

“无”和“有”,这两个词同出于“大道”,是对“大道”存在状态的描述。无论天地万物如何变化,总也摆脱不了无中生有,有以万物,各具形名,互竞互辅,又总归于无的转换过程。这些形名及其变化是天地万物在某一时空范围内的具体物象,且无不遵从无中生有,又总归于无的基本规律。玄妙啊,玄妙,这是了解天地万物、社会万象等等一切物象变化的总门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