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系列】你应该测试孩子吗?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20-06-04

自从我写了多篇关于低幼小朋友不应该刷题,不需要做练习册之后,很多家长表示认同,也有家长表示,认同理念,不过练习册作为一种检验孩子思维能力的标准,还是可以偶尔做一下的,主要目的是看看孩子水平如何,查漏补缺。

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你应该测试孩子吗?

目前来讲,我们国内并没有真正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标准,我指的是对外的,大部分真正有科学依据有理论体系支撑的思维发展测试都在诸如中科院心理所之类的研究机构(我导师和一些科学家正在搞神经教育学的应用,想必未来会做更多实践工作),但大体上,老百姓们是接触不到内核的,甚至这件事本来就不应该普及,思维水平测试,难道不是专家才能进行的事么?

一本练习册算什么?

所谓的“思维训练手册”我认为大家还是抱着一种“欣赏欣赏”的姿态看看算了,如果家长说“嗯,我认同大陆老师说不应该刷题,不过偶尔玩玩还是没关系的”,这句话我默认了,也不会反驳,毕竟我从未要求过家长(班级家长)必须严格只按照我的方法学习,这也没有必要,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每天接触各色各样的诱惑,讯息,偶尔带孩子尝尝鲜,倒是没什么,尤其班级家长还在系统学习中,少量刺激不能构成什么威胁。

不过如果家长说“嗯,大陆老师说的对,刷题是不对的,但是练习册作为测试还是有用的”,那我就大大地不赞同了!并且要好好写一篇文章来阐述一下。

假如家长真的正儿八经把练习册里面的试题看成是检验孩子思维水平的标准的话,那你可真是跌进坑里去了,家长难道不去追究一下这些练习册是怎么被研发出来的?至少我就知道某某机构一些所谓的测试题,课程等等都不过是一个个大学毕业生实习的成果而已,小机构就更不用说了,几个老师关起房门,东拼西凑出来的,有资本的机构,可能会找硕士生来做,哪里来的“标准”啊!你说上头有专家名字?难道不是挂名的?他们谁有功夫一道道题目帮你弄出来啊!

如果有人真的了解教育这个“产业”的话,就不会那么坚信不疑,认为孩子是可以被这些练习册检验的。(不误导已经很好了)

若是有家长做了练习册,发现:哎呀!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完了!我们落后了,赶紧上网问问查查,我应该怎么办啊?——接着就有一群号称很有经验的大V告诉你,你可以这样,那样,这套书很不错,那种方法可行。

你知道教育是怎么被毁坏的吗?外行掌控了市场。

我从十年前就关注“市场”了,对于市面上能买到的练习册,我几乎都看过,只不过最近两年出的有点多,我也厌倦了,实在不想浪费时间在上头。虽然有时候我会帮家长把练习册的题目稍微转变一下,变成一个可以互动的游戏项目,不过大多数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你学点思维发展的常识,生活中信手拈来,何须练习册。

但是人们对于“形式”这个词的意义理解不够,我说什么都无益。

形式会造成教育极大的差异,尽管看上去内容差不多,但是落到正在发育中的孩子来讲,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你让孩子解决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与让孩子看纸面上的平面图是不同的;你让孩子数一数告诉你答案,和你让孩子在一个算式后写出答案是不同的;当你允许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数字(比如画点或图形),和你一定要求孩子在纸上写下数字,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给幼儿的思维水平测试,都不应该是封闭式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供专家来观察孩子行为和思考模式的,甚至是一个团队来评估的。

人们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是很容易获得的,什么是不容易获得的(我指思维能力)。

我看到过很多很多家长十分在意孩子不会写数字,然而这件事是无关紧要的(至少在学龄前这个时期),我通常教家长这么理解这个问题:数学包含了数理逻辑知识,与社会性知识。后者是一种社会习俗,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数字怎么写就是这类知识,这类知识依靠长期“灌输”,潜移默化,自然会习得。

没有人学不会写数字,也许早晚,也许中间会经历镜像阶段,这都非常正常,但是你若是因为孩子不会写数字,给予了各种压力和所谓的“训练”,你可能会造成孩子讨厌“数学”这项活动。

学会写数字这个能力是很容易获得的,年龄到,水到渠成。

那么什么是不容易获得呢?

独立思考的能力
灵活变通的能力
类比的能力
寻找关系的能力
观察因果关系的能力
从思考静态问题到动态问题的能力
察觉互补关系的能力
发现模式并延伸或创造模式的能力
根据对应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类有序思考的能力
在失败后依然保持兴趣的能力
......

我毫不怀疑从小被练习册包围而没有享受过多种物质探索的孩子会“变笨”这件事,事实上,如果扩大一点,假如我们强迫孩子进行刷题,教他们过多的知识,他们也会变笨,这件事甚至没有年龄界限,成人也一样,一旦头脑中被充斥了各种信息,而无自我分检的时候,信息就会堵塞大脑,人就会变笨。

不要认为我在开玩笑,我很正儿八经在说这件事,我曾经和老朋友朱进博士聊天,他是北京天文馆馆长,二十年前刚认识他的时候还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我是因为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认识他的,多年以来,他可能是我唯一一个见到过非常善于和孩子打交道,以及很擅长科普的科学家,他女儿当年还很小很小,后来成长为一名天体物理学高手(我记得量子力学满分),如果你能有幸听他说说教育之路,就会觉得十分惊叹,不过这里我不便多说,只能讲讲的是当年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他说: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学校的学习让他们越学越笨,孩子越教越笨。所以他从不压迫孩子做练习。——大意如此,以后有机会我采访一下他,让他具体来说说。

孩子越学越笨,我想大家应该放到某个语境中去理解它。意思是,瞎教孩子,会破坏孩子天然生长发育,原本儿童可以发展到那个高度,依照自己的规律路线,但是由于成人从中横插一脚,非要拔苗助长,于是扰乱了这种节奏,孩子的思维也被带歪了,所以哪怕这个孩子能够做出练习册的题目,也是变笨了。

思维方式不对,就会变笨,这是看不见的内在的变化。

儿童的成长之路,或者说家长的教育之路,应该看成是一种“耐力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把孩子的发展看成是一场短跑,起跑线决定一切。可事实上,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道路啊!重点不是起跑线,重点是这个人的“耐力和意志力”如何!

虽然长跑者的确需要一些技能训练,但是他们根本不需要在开跑后就领先,从一段漫长的征途来讲,分配精力是有技巧的,保存实力很重要,或者说这个过程中,保持呼吸和步伐的配合,合理的节奏是关键,只有在接近终点时,人们才会冲刺。

但是现在的教育,是在起跑线上就冲刺,一路冲到底,当然很多孩子都冲不到底,半路就败退下来,于是家长还会哀叹,还是基因重要啊,拼不过人家。但是好笑的是,这些家长似乎没有想过一种可能性,如果现在孩子排名100,但或许没有家长这样乱鸡血乱折腾,孩子原本可能是68名,或50名以内,虽然进不了前10,但成绩会比现在好。——当然,人生不能重来,我只是说一种可能。

这根本上是信念问题。

如果一个人焦虑着,要是自己不用力,如果看到资源不抓住,如果别人在学我家孩子不学,肯定会落后,所以我应该拼命鸡血,这是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人相信孩子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始领先不代表未来领先,并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沉着冷静理性地开展教育,这又是一种信念。

信念,这是谁也灌输不了谁的,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这样东西若是挖掘得更深层一点,或许与成人自己的成长之路有关,是什么导致一些女性家长万般焦虑的?男性由于关注点问题体现不多,不过目前爸爸参与的也越来越多了。是什么导致家长们如此相信“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导致人们把一种商业化产品看成是教育标准的?

社会心理学可能会给你答案,那些研究市场的品牌机构非常能利用这一点,他们是不会告诉你,他们真正的目的在哪里,以及运用了什么样的技巧让你相信的。消费主义,我曾在周末随笔中写过一点,很明显,目前的教育就是一种消费主义支配下的产业形态。

这和卖奢侈品没什么两样。

教育中最大的变数是什么?是父母!是父母那颗摇曳不定的心!一个每天在孩子身边的人,一个主导着孩子绝大部分生活基调的人,心态会决定一切。长远来看,就会产生极大的分化。

说到这里,我感觉差不多了,鸡汤文写够了,下面说说一些技术点——如果不测试孩子,我怎么知道孩子怎么样呢?或者说,做不出练习册上的题目怎么办,要紧吗?

首先,市面上的思维训练题,普遍都超前了1-2年,甚至有2-3年的,拿1-2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去测量5-6岁孩子的,甚至有些孩子才4岁就去做这种思维测试,家长是在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越是低龄的孩子,发展越是表现的不均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早期从测试题根本看不出差异,测试的过程也有各种变因。真正有效的思维测试,是在一个动态的活动中观察出来的,而不是纸面的试题,正统的来说,从西方到东方,没有一种幼儿的思维测试是在纸面上进行的。——因此,这是在告诉你,首先没什么好焦虑的,根本不用当真。

其次,幼升小的孩子,家庭如何自检其思维发展?其实我公众号写过很多了,仔细的家长,做做笔记,自己也能梳理出一堆,比如:

分类应该首当其冲的:儿童应该对常见生活物品进行各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可以进行二元对立分类(有些孩子会到7-8岁才能实现这一点,这就是差距);儿童也应该可以对物品进行多重分类,体现层次结构的分类,比如食物可以分成水果和肉类,水果下面再分各种不同的水果,肉类下再分什么肉,大类目下有小类目(思维发展出众的就是5-6岁就能掌握这种窍门,而慢的则要到7-8岁)。

科普贴:为什么分类是真正理解计数的前提?

[小娃系列] 让你大开眼界的分类活动(含思考题)

对于模式规律的敏感度:这几乎可以预见这个孩子未来学习数学能不能感觉轻松,这不仅仅是对数字序列的规律,在学龄前应当表现在对普遍事物的规律敏感,这件事你在生活中就可以进行。能够识别出某种模式,能够延伸这种模式,能不能用各种物品摆出圆形,几乎就是4-5岁孩子可以进行的一项很有用的测试,你不信,很多所谓的牛娃,2-3岁就能做几位数运算的“天才”,但是如果你不提示孩子,给他们一些积木,连个圆形也摆不出,最多摆出弧线,闭合不了。模式规律也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不要认为就练习册上这些模式,音乐中也有模式,不妨测试一下你孩子的听力如何~

笛音悠扬,练练你的听力,考考你的模式识别~

体现出类比推理的能力: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敏感,能够进行类推,是思维发展不错孩子的特点,首先他们善于联系经验,其次他们能捕捉到抽象的关系。关于类比推理的文章可以查看:

一项秘诀: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孩子理解数学概念

对应关系和集合的理解:孩子会数数不稀奇,会算算术也不稀奇,能不能一一对应,并利用一一对应来解决问题,能够观察到模式中的一一对应能力,才算理解了数量概念;集合的理解也应当是学龄前孩子重点攻破的,3-4岁的孩子能数到30,40,50都不稀奇,不会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能够对一组有规律的物品,通过1个2,2个2,3个2,或者1个5,2个5,3个5这样进行计数,比起从1数到15要来得好。

比较排序的能力:能不能观察到两个事物的差异,甚至是两组现象之间的差异,能不能总结出某些规律,根据可控的因果现象来概括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孩子具备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自己能够反复试验后得出某种结论,这是一种能力;很多家长认为排序很简单,还有2-3岁的孩子家长号称孩子完全掌握了排序,我只能说家长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排序,按照大小排个队伍是排序吗?是,但是排序完了呢?第1,第2,第3呢?标准呢?不同标准下序号是不同的,知道序数词与基数词的区别吗?这些事情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想靠做做题目就解决问题了?也许你懂得把题目转变成为游戏还有可能——

[小娃系列]不刷练习册又该怎么办呢?

数感与数量关系:这个很抽象,我们不谈狭义的数感,要谈就谈广义的,孩子能不能关心数字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所以诸如整体部分的关系,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以及此消彼长关系应该早在学龄前就渗透,孩子思考事物的习惯,应该从整体部分入手,观察事物也会自动进行分类分组分层次,这是我们对于一名学前班(或大班孩子)的要求和标准,我的这个标准其实已经高于国外的一些教育标准,但它符合儿童的学习理论,在具象层面上他们完全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看看下面链接中关于数感培养的二十条建议(包含学龄后的)。

如何培养儿童数感(含不同年龄段测试评估方法)

那么有人要问了,抽象水平呢?符号水平呢?孩子总归要学加减法,会纸上写数字写算式写答案的呀!——很简单啊,孩子上了小学不就学了么?为啥要提前学呢?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提前,我认为假如孩子已经有了学龄前这些物质探索的经验了,上述思维能力的各个层面都能够达到了,那么要提升到符号表征的水平并不难,你大约花6-9个月做一下衔接小学就能完全胜任了。实际上我本人更赞同的方式是进了小学再说。

厚积薄发,这个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系统渐进式的物质探索能够面面俱到,只要你足够充分,足够有耐心有毅力去做,而且关键的好处是——它能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至少在TA的天赋能力范围内能发挥出潜力来。

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不用提前,但也不要跳过,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好。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纯真美好的童年!

(0)

相关推荐

  • 数学:忘得越多,学得越好

    前言 在上一次的文章中,我简单讲了讲思维训练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到了很多学龄前的思维课不仅没什么用处,往往还会起到反作用. 很多人问我:"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益的思维训练呢?什么又是真正的 ...

  • 不要等到孩子数学偏科才后悔,对数学的兴趣是要从小培养的!

    我们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视频.每到家长给孩子辅导孩子数学时,耐心逐渐消失,声音越来越大,以至于产生"我怎么会有这么傻的孩子"的疑惑.辅导一个数学作业,家长已经使出 ...

  • 育儿知行合一的思维模型

    一些思维模型,育儿书里不讲,但很重要.思路一变天地宽. 1.二八效应(要事优先).父母头疼的事很多,长远看,多数都不重要. 2.马太效应(滚雪球.优先链接).阅读扩展背景知识,阅读量大,学新知识更容易 ...

  • 你是否支持让孩子学龄前背诵大量的古诗词?

    导读:在近些年来,我们总是能够时不时地就听见各种各样的"神童"出现,小小年纪就已经拥有了远超同龄人的能力.而在这其中,最为热门的莫过于各种的古诗词背诵,比如4岁能够背上千首唐诗,5 ...

  • [小娃系列]想教孩子数学?别那么死板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4-26 昨天群里有低幼宝宝的家长抱怨:大陆老师怎么都不写低幼的文章? 想想也是,既然现在思维培养已经从低幼开始抓起了,我也不能厚此薄彼,赶紧趁着现在奋起的 ...

  • [小娃系列] 4岁孩子数学应该达到什么基准?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10-10 标题其实是家长提的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大家可能不陌生,但是又会感觉哪里不对劲,很多家长一方面想知道自己孩子在同龄孩子当中的水平如何,另一方面 ...

  • 【小娃系列】充满美、奇趣与想象的数理启蒙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20-07-16 学龄前孩子如何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正儿八经坐教室,不需要专业的教师,更不需要练习册,它完全可以加载于孩子日常的游戏中.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 【小娃系列】数理与诗意,神奇冒险之旅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20-06-24 大城市里的小娃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不多,最多小区绿化带跑一跑,公园里转悠一下,周末出门踏个青,一年中也许有1-2次出远门旅行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里, ...

  • [小娃系列]思维发展:从关于“容器”的探索行为谈起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5-02 我们谈大孩子的活动多了,成人容易把学龄后的学习模式同样用于学龄前,甚至非常低龄的孩子身上,2-3岁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做练习册了,还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 ...

  • [小娃系列]那些可以用来引导数学的材料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5-08 大约十年前,我做过一个幼儿园的家庭园,就十几个孩子,中教两个,外教一个,还有一位保育员,加上我,五个人带了15名不到的孩子,开展我设计的学前教育, ...

  • [小娃系列]不刷练习册又该怎么办呢?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8-06 低幼小朋友我不主张刷练习册,更不赞成刷题,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 [小问题专栏]学龄前低幼儿童应该"刷题"吗? 有不少家长表示, ...

  • [小娃系列]够不够分?——具体情景中的相对性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8-30 昨日班级答疑恰好又遇见一例,一位中班小朋友,家长给孩子做一道练习册的题目,不管题目本身,还是家长另外举例,都不能让孩子掌握,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一道 ...

  • [小娃系列]为什么“纸质练习”不利于幼儿数学启蒙?

    原创 大陆博士 大陆的星辰大海 2019-09-27 随着家长对数学越来越重视,开始数学启蒙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正因为这个现象,今天这个小话题就尤其重要. 对于幼儿最不科学最不合适的一种做法是:早早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