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Ta说建筑】黄炎培在黄浦的足迹
”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1945年毛泽东主席和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中的谈话,史称“窑洞对”,黄炎培先生问毛泽东主席:“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回到:“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
右一毛泽东,右二黄炎培
图片来自网络
黄炎培(1878-1965)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1878年生于川沙镇内史第,目前建有黄炎培故居供市民参观。不过,黄炎培在民国时期工作、居住主要在现在的黄浦境内,有些地方为人所熟知,而有些地方就鲜为人知了。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名字相似,都是黄炎培创办。1917年在上海联合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张謇、宋汉章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以倡导、研究和实施职业教育为宗旨,初创时在上海老城厢西门外方斜路江苏教育总会内(旧址在原方斜路西林路口,已拆除)。
方斜路原江苏教育总会旧影
江苏教育总会
图片由薛理勇 提供
方斜路今貌
雁荡路80号
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
1930年职教社在原法租界华龙路(今雁荡路80号)建成新大楼,该楼占地面积35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8平方米,是一座六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抗战期间职教社迁至重庆,1941年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抗战胜利后职教社迁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立总社,上海改为分社。至今雁荡路南昌路口仍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所在地。
交易担保 阅读黄浦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小程序
陆家浜路荒地上建造中华职业学校
职教社成立一年后,黄炎培1918年在上海老城厢南门外陆家浜南岸(今黄浦区陆家浜路918号)成立中华职业学校。1933年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教学大楼“中华堂”。抗日战争中,除“中华堂”外,其他建筑均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华职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以“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图案为校徽,针对世俗偏见,提倡“劳工神圣”,要求学生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培养职业人才,为学生毕业后能自养、养人、自治、治群作准备。
今陆家浜路918号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原中华职业学校所在地
交易担保 阅读黄浦 中华职业学校旧址 小程序
1922年,李大钊同志曾来中华职校演讲,梁启超、沈雁冰等也来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部分迁至重庆,一部分迁到上海法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中路)浦东大厦租房办学。浦东大厦今已拆除,大致位置在今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相交的“龙柱”附近。抗战胜利后重庆和上海租界两地的学校均复员回到陆家浜路原址。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校由私立转为公立,1953年易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建制撤销,原陆家浜路校址1962年起为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使用至今。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80年代中期在海内外校友的强烈呼吁下,中华职校易址到打浦路303弄16号(近斜土路)原打浦中学校址,仍以“敬业乐群”为校训,以“双手万能、手脑并用”为校徽,提倡“学以致用”。进入新世纪后中华职校接收置换斜土路716弄原交大医学院校舍和斜土路766弄2号原恒苑饭店旧址,建成新校舍。
打浦路中华职校
图片来自网络
职教社1946年创办比乐中学,校址就在雁荡路中华职教社大楼内。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先生1930年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礼堂所题写的名字就叫“比乐堂”,“比乐”二字源自《易经》中的比卦,象征亲密无间、相亲相辅、团结互助,预示吉祥。上海解放后比乐中学曾搬到淮海中路553号淮海电影院对面青年中学的校舍(今TX淮海所在地),1958年搬到淮海中路375号原法租界公董局机关所在(今中环广场)。1993年淮海中路东段改造,比乐中学搬到建国西路154号原五十五中学的校址,1995年新华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到崇德路43号原来卢湾区三中心小学所在地(再之前为法租界公董局所办喇格纳小学),再到2018年搬到肇周路原李惠利中学的所在。
比乐中学旧址
原法租界公董局
今淮海中路中环广场
01
黄炎培是浦东人,
他有句名言“吾浦东人要吃得来苦”。
对自己家乡川沙,黄炎培非常热心,创办了浦东中学,并于1921年在老城厢也是园开会发起组建上川交通公司,修建上海至川沙的铁路。
今河南南路重建的“也是园”
02
黄炎培长期在黄浦区境内居住
他曾在小东门有两处居所(原址均已不存),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黄浦区黄家阙路36号(大吉路口)发现黄炎培1919年到1937年的旧居,当时他居住在这幢砖木结构二层楼房的东厢房,黄炎培夫妇和女儿住在二楼南侧顶间,儿子住在外间,吃饭、会客在东厢房楼下。
黄家阙路36号
因家中子女众多,黄炎培另在附近的林荫路租了一间屋子,既做卧室又做会客室,晚上还要给孩子安个临时床铺。这片小天地被黄炎培命名为“非有斋”,自题匾额,还有楹联:“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后来“非有斋”匾额遭窃,生性幽默的黄炎培写了一首小诗:“身外我何有?何尝在我身。林荫容小住,非有当斋名。君子梁上来,赏奇负之走。语我以真理,非有非非有”,把“非有斋”改名为“非非有斋”。“非有斋”旧址在林荫路135号,原建筑今已拆除了。
黄家阙路36号
03
黄炎培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独特。
据黄炎培四子黄大能回忆:“九一八”事件以后,在黄大能就读的中华职业学校大礼堂中的抗日动员大会上,黄炎培作动员报告,激昂陈词中突然指名,叫黄大能从人群中站起来,他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你将来假如能因抗日而牺牲战场,我决不会为你而哭,但如果你不自振作,甘心当亡国奴的话,即使日本人不打死你,我也要打死你!”这番振聋发聩的语言,就是在前文写到的陆家浜路918号说的。
黄大能(1916-2010)
黄炎培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