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不知把抗日神剧甩多少条街

血战钢锯岭,不知把抗日神剧甩多少条街
文/王彪

靛蓝色的魔鬼妆容,拉紧缰绳,振臂一呼,策马奔腾,要去厮杀,去流血,去捍卫信仰,为了爱尔兰的独立,为了自由,二十年前,尚且年轻的梅尔·吉布森青春凌厉,在银幕上留下了一颗勇敢的心;十年前,因涉反犹言论,中年疲惫的他被好莱坞主流封杀,漂泊无依,足足消失十年;十年浩劫过后,本以为被岁月蹉跎,人情凉薄消磨的英雄暮年,必将垂垂老矣,不复当初,不曾想老炮儿归来,用一部《血战钢锯岭》昭告天下: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那一声呐喊还在每个人的心底激荡

影片前半段风光旖旎,人情细腻,广角镜头下逻辑严密地讲述了宁静的弗吉尼亚小镇男孩戴斯蒙德拒绝暴力的原因,父亲因为参加一战导致心理创伤,暴力、酗酒,在棍棒教育下成长到十来岁,男孩儿也亦步亦趋,争胜斗狠,终于一次差点闹出人命,恐惧的他在宗教指引下放弃了暴力,信仰的主题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中一以贯之,从勇敢的心到耶稣受难记……

电影前半段还讲述了戴斯蒙德的爱情、在军营受到同侪的排挤,以及面对军事法庭的审判依旧毫不动摇不拿枪的信念,他不扛枪,却上战场,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悖论,然而看似懦弱如他,却在后来咆哮的炮火中、弥漫的硝烟里救人卫国,践行信仰,前半段的情感文戏逻辑严密、细节扎实,后半段一上战场,直接进入了剧情高潮,和前半段平静的戏剧节奏形成冷热对比,一下就攫紧的观众的神经。

梅尔·吉布森用第一人称镜头和上帝视角交替使用,将地狱般的战场生动地展现出来,导演没有用手撕鬼子似的处理方法潦草的消解战争的恐惧,也没有简单的将战争善恶二元分化,让英雄无敌,而是真实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隐藏在浓烟背后的子弹,被手雷炸的血肉模糊的人体,在火焰枪下的惨叫,正是这种真实下拷问出的坚定信仰,才恰恰昭示的幽暗处的人性光亮。

戴斯蒙德用一己之力在战场上救助受伤战友,他就像是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多救一个,再多救一个的信念下救回75名战友,当他自己被送下钢锯岭时,缓慢浮动的柔光加持下,他成了受难基督复活的象征,电影角斗士里死前马克西莫斯死前眼前出现的是柔光镜头里风中起伏的麦浪,这是他与妻儿团聚的平安喜乐的想象,而在本篇电影中,从战场上下来的戴斯蒙德的回家却是用耶稣受难者的形象捍卫信仰。

倚剑慷慨对尘色,英雄心事自凌云!

文章皆为作者授权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