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一下你的知识储备,来参加端午节活动:文化常识知识竞赛
年年端阳五月初,今朝不与往年同。我们一起来做一份文化常识的竞赛卷,看看能不能通关。不查资料答对四十个就是王者!
答案附后。
文化常识知识竞赛
1.李商隐号()
A玉溪生
B四明狂客
C半山
D文山
2杨万里号()
A湖海散人
B诚斋
C已斋叟
D射阳山人
3.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 )
A“神交”
B“君子交”
C“车笠交”
D忘年交
4. 黄发垂髫,“垂髫”是指()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A.三四岁至八九岁
B.一二岁至七八岁
C.四五岁至八九岁
D.五六岁至九十岁
5.《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 )
A.长史
B.侍郎
C.侍中
D.参军
6.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是( )
A.节度使
B.太守
C.司马
D.刺史
7.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出现在( )
A.夏天秋初的夜空
B.深秋初冬的夜空
C.寒冬早春的夜空
D.春天夏初的夜空
8.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 )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A.三十六
B.四十八
C.五十二
D四十九
9.五大名山的总称不包括( )
A.泰山
B.华山
C.嵩山
D.黄山
10.“汉阴”指汉水( )
A.南面
B.北面
C.东面
D.西面
11. 以下哪个不是南京别称( )
A.建康
B.江宁
C.白下
D.武林
12. 鼎元是( )的别称。
A.榜眼
B.探花
C.状元
D.进士
13. 八股文中,引入文章主体的是( )
A.“入手”
B.“起讲”
C.“起股”
D.“中股”
14.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 )。
A.太学
B.小学
C.乡学
D.书院
15.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以下( )不是它的别称。
A.正月半
B.上元节
C.花灯节
D.灯节
16.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其中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A.“小聘”
B.“大聘”
C.“朝”
D.“小朝”
17.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其中,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的是( )
A.土揖
B.时揖
C.天揖
D.禅让
18.下列( )是以谥号命名的。
A.《樊川文集》
B.《饮冰室合集》
C.《欧阳文忠公集》
D.《白氏长庆集》
19.下列属于纪传体的是( )
A.《宋史纪事本末》
B.《二十四史》
C.《左传》
D.《资治通鉴》
20.下列不属于佛道徒之死称( )
A.坐化
B.仙游
C.圆寂
D.就木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
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学政,是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
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亡。
C.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故大官死了不能叫'薨’。
D.古代社会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 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B.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
D.刑罚中的刖,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
B.《永乐大典》是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C.《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D.《古文观止》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4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4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右光禄大夫。一般来说“右”官比“左”官大,“右迁”就是升官,“左迁”就是贬官。白居易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被贬官降职。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人们就用它代处所,后以“桑梓”代指故乡或父老乡亲。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B.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状元、解元、会元,合称"三元"。一个考生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C.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历法,叫干支历。
D.二千石,官职名。汉代一石10斤,二千石就是两万斤。州刺史和郡太守都是“真两千石”,州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女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闾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后来就有“豪右”一词,指权贵大族。
C.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
D.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家庙,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由帝王亲自到东岳泰山上举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B |
C |
A |
C |
C |
C |
D |
A |
D |
A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D |
C |
A |
C |
C |
A |
A |
C |
B |
D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D |
D |
D |
D |
A |
B |
B |
B |
A |
A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B |
C |
D |
A |
D |
C |
B |
D |
B |
C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
A |
B |
C |
D |
C |
C |
C |
A |
B |
A |